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银行人士提醒贷款投资消费须量力而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10:01 南方日报

  买房没有足够资金不要紧,可以到银行申请贷款;旅游度假,购买汽车、家电、高档电子产品资金不足也不怕,可以选择分期付款。有人评价说,这是投资技巧,以小博大。而分期付款,是提前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素的主要途径。然而,近日记者从银行部门和一些商家获得的有关统计数字显示,贷款投资房地产或盲目选择“分期付款”,不但没有提高生活质量,反而由于负债累累而使生活陷入困境者已不在少数。

  想赚百万反亏蚀数十万

  据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广州分行房贷中心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该行的一手房和

二手房按揭业务每年以30%增长,资产不良率虽在各种贷款业务中不算高,却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如果从年龄阶段分,造成贷款不良率的大多为青年(投资)消费者。

  据统计分析,这些人购房贷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具有超前思想,胆大子,有气魄。刚刚参加工作,却也可以先购一套或两套有升值潜力的100至200平方米的房子甚至别墅。首期资金不足,向朋友借,然后向单位开资信证或从亲友们借转来些资金作为资产证明材料后,向银行申请贷款,所购房子作抵押。购买电器的,也可以往高档方面考虑,目的就在于提前享受生活,以自己的资质作睹注,先花未来钱。然而,部分敢作敢为的大胆先花未来钱者由于收入不稳定,预期收入未能达到预期而出现“断供”。

  李先生出生于温州,于2000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到广州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开始工作时与另一位同事合租住东山口一套两居式房子。租金两人分摊,每月支出不到800元,加上生活日常开销,每月还有5000元的存款。

  2003年,华南板块某花园的别墅以每平方米9000多元(包

装修)的均价公开发售,最小的独立别墅一套也要120多万元。李先生自认为个人收入可观,而且工作数年已积累了一笔存款。于是便他毫不犹豫地定购了一套120多万元的别墅,并加入负债投资者队伍:交首期款后,余下近100万元向银行贷款。

  虽然2003年后,国家下令严格控制别墅开发用地,2004年开始,华南板块的别墅无论大小

户型、设计如何之差,都全面升值。目前,有的楼盘已升值1倍,但李先生这个对国家政策先知先觉、敢于负债的投资者却没有赚到钱,而且早已不是那套别墅的业主了。

  原来,他自从购买别墅后,为了更好供楼,更好改善生活,他便辞去外资企业那份工作,自己开了一家公司。不料公司经营不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但没有改善,供了一年多的别墅也于2005年初断供了。在银行的还款宽限期过去数月后,该套别墅被银行收回后交与开发商重新发售。这样,李先生不但没有赚到当初计划好的净赚100万元反而蚀去了已缴1年多的供楼款,加上首期款,李先生的损失达数十万元之多。同时,他的逾期贷款情况已被录入个人信用系统,进入了信用“黑名单”数据库。自此,他将难再在银行贷到款了。

  买照相机却陷入困境

  有理财专家指出,李先生是“投资冲动”过度,刘小姐是盲目消费的典型事例。他们非但没有赚到钱,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消费目的,而且在强大的还贷压力下,生活质量已大打折扣。所以,负债投资和分期付款消费,都要理性,必须量力而行。

  刘小姐去年7月从广州某高校毕业进入新闻单位工作。由于生性活泼、崇尚时髦。去年底从报纸上看到某商场推介的多功能高档照相机便决定要买一部。但每部要8000多元,这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她,确实是个不小的数字。照商家的说法,此款照相机是与银行协商好,可以采用“分期付款”。于是,她便选择了分期付款的形式,交首期款缴数百元后便把照相机取到手。

  然而,刘小姐欣喜的日子没过多久便后悔不已,自知还没有能力提前进入高消费的行列。上个月把照相机低价转让给同事,并由同事一次性还清银行欠款。

  刘小姐也终于明白了分期付款要付出的“代价”。她的月工资不足2000元,除去租房费用、日常生活开销,已所剩无几了,加上购买服装、日用品以及与朋友聚会等各种开销,每月最多剩下数百元。7500元要在半年内付清,每月本金加利息都要付出1000多元。第一个月按时缴清款项后便再没有能力付款。2月初开始,她已连续接到银行的追缴欠款电话。并被银行人士警告:如果再不付款,很快有不良信用记录载入全国的个人征信系统,今后各家银行以及其他行业都会查到她的个人不良信用。

  本报记者 朱桂芳

  相关报道

  公务员陈先生:只买房子不买车

  陈先生的家庭概况:陈先生今年45岁,在机关单位工作,妻子是事业单位职员,女儿正在广州某校读高中。

  目前的状况:有10多万元市值的股票,拥有五处房产却没有一套别墅,人均一台电脑(全部用于玩)却没有一套家庭影院,每年可以买套房子却没有一辆车。

  笔者认为,陈先生应该是都市里工薪阶层中家庭投资理财稳健型的典范。近日,他在自己的复式小洋房里接采记者时讲起了个人的理财经。

  他说,与妻子的积蓄没有分开,每月收入都放在一个抽屉里。对数万元以上的投资都会共同商量。在日常生活中,财政大权没有专人管理,谁有时间、谁喜欢就谁购买。日用品只要不变质大批量地采购,吃、穿、玩基本上是每个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儿子只有在吃和学习上的开支有这特权)。但坚决杜绝奢侈消费,在购置大件物品上,要品牌但绝不奢侈,由于家庭投资项目是买房出租,多余钱就全部用于买房出租。经过10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也赶上了房地产的大好年华),回报令人兴奋。

  陈先生称,上网时也有网友问及他的理财问题,发现有很多人的理财观与自己很相似。他说:“其实我的投资理财实践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应该是较为稳健的,无压力的,快乐的理财过程。”

  本报记者 朱桂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