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现在是解决转型遗留问题的最好时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 16:29 中国经营报

  作者:谏闻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为国内第一家赴海外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IPO颇为引人瞩目。4个月内,建设银行(0939.HK)股价涨幅在60%以上,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跻身全球资本市值10大银行之列。2006年3月6日起,建行被纳入恒生指数。

  虽然建行经营管理亮点频闪,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频繁的金融创新,建行仍有近忧远虑,需要高度重视并加快解决。

  资产质量不稳定,不良贷款仍然是最大隐忧。从2004年年报看,建行不良贷款率为3.92%,2005年年报虽尚未披露,但根据未经审计的报告,这一比率约为3.80%。不良贷款多、潜伏隐患大,是商业银行的一大心病,虽然国家用动“外科手术”的形式切去了股改银行上市前的部分“肿瘤”(不良贷款),但尚未暴露或残存、转移、潜藏的部分“癌细胞”并未切除干净,某些不良基因还会随着内外部情况的变化不时制造新的麻烦。加上目前宏观经济调控中仍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建行不良贷款压缩前景不能乐观。当务之急,是需要以科学发展、稳健经营、质量第一、风险为本为要旨,防止不良贷款反弹上升过快,把“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贯彻到底。

  向公司制转型仍是待解难题。建行虽然完成了股改,但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与行政层级官阶挂钩的管理体制并未真正改变,“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等传统运行机制带来的服务效率低、管理质量差、内控制约软、价值创造弱等问题还大量存在。相当一部分管理层人员的思想观念、业务素质和执行能力还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适应上市银行面临国际化、市场化、科技化、集约化、人才化竞争的需要。虽然建行已开始在业务垂直管理和机构扁平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但尚未突破行政区划和传统思维的束缚,实施效果尚难尽人意,机构网点布局不尽合理,人员总量过多与合格人才不足的问题仍交织并存。面对这种局面,建行需要权衡利弊,有保有弃,用短期的“失”争取长期的“得”。目前来看,适当放弃一些局部或长远均不能获取效益、增加价值的业务和机构,仍有操作空间,且须立断立行。人力资源改革还需要打破禁区,摒弃按计划经济模式和行政区划、行政级别、行政管理等方式配备、考核管理人员等束缚,走出上市银行的新路子。现在是建行有力量、有条件、有资源解决转型后遗留各类问题的最好时机,一旦错过,近忧或可成为远虑。

  业务创新瓶颈尚待突破。虽然建行在2005年做了一些业务、产品、服务、科技的创新,但比较分析,创新范围比较窄,技术含量不够高,市场反映较平淡。某些产品创新还是基于垄断经营时期的局部改良,尚未达到叫好又叫座的水准,存在与其他银行同质化的倾向。2005年,建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例尚不到9%,这个“软肋”如果不能在三五年内有一个大幅度的补强,保持良好的股东回报、提升

股票市场价值、加快向国际一流银行靠近、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愿望,就难以实现。

  2006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已经捷足先登的建行应增强信心,顺应变革,敢于与国内外银行同台亮剑,“与狼共舞”。当然,建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信心,更需要执着艰辛的修行苦炼,卧薪尝胆,同时也需要国家对国内金融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