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解惑专业答疑银行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 02:38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李涛 发自北京 正当业界流传“中、工两行上市进程暂时悬搁,留待三月中后再说”之时,银监会网站悄然发布了一篇未署名文章——《如何看待当前商业银行改革?——中外金融专家观点荟萃》。虽然观点未见新鲜,但该文被业界视为改革支持派的集体发声,且时机颇有意味。
一位在银行改革一线运作达两年的汇金高层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坦言:“我们不反对任何对银行改革长远发展有利的争议,但事实上,很多持异议的人属于不了解情况,或被利益集团背后利用。” 银监会发表《如何看待当前商业银行改革?》一文显然旨在答疑解惑。该文开宗明义:“随着国内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关于商业银行改革逻辑的检讨之声也纷至沓来,战略投资者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控制权的问题、上市及定价问题,无一不在公众关注之内。本文汇集了中外金融专家发表在媒体上的观点,从专业化的视角来解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至于利益集团,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不久前也表示:“在新的阶段当中,要想更好地推进改革,必须承认不同的利益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存在。允许不同的利益群体组织起来,相互帮助自我约束,并通过法律的渠道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显然,监管层希望更理性、更专业地对待对银行改革持异议者。 在所有的持异议者中,言辞最为激烈的当属对外经贸大学国际金融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向东。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他也把批评对象冠以利益集团之称。他认为:“集团各个成员基于自己的管理岗位的权益最大化要求而达成了协同性,从而呈现出了集团化的趋势。四大行赴境外上市是近年来,市场专业集团的又一力作。”最后他的建议就是以国内资本市场为主重新构建国内大机构的股权融资和短期融资市场,限制大型机构境外上市。 当因不同“利益集团”的纠葛而使中、工两行上市几成“阻滞”之势时,作为中立监管者的银监会,在此文阐述为什么必须推动商业银行改革、为什么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外国资本、是否会逐步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促成股改银行上市、商业银行改革是否“贱卖”国有资产等问题时,更多的将建行作为了样板。该文引述建行董事长郭树清的一段话:国有银行挂牌上市,可以实现催生公开、透明、正常的激励约束机制,靠一个政府部门或几个政府部门来管银行肯定是不行的。 至于商业银行改革是否“贱卖”国有资产?文中最有力的观点来自瑞士银行的JohnathanAnderson,他认为,大型战略投资者的实际成本要高得多。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除现金外不必再承诺任何事情,如果前景发生变化,可以在第二天就卖出股票,而战略投资者则被要求在管理公司方面切实发挥作用,并注入技术,所有这些都要消耗资源。许多战略投资者在退出前,要先将其资本锁定3~5年的时间。简而言之,散户投资是把中国银行业看做高增长、高利润的业务来定价的,而战略投资者是基于低增长、低利润的预期进行定价的。如果以6个月为一个投资期限,那么高增长的预期可能是正确的,但从中长期来看,战略投资者的看法可能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