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人民币试点利率互换 国开行光大50亿大单生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15:2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孙铭

  北京报道

  利率,固定还是浮动?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终于能各取所需。

  2月9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有关事项。

  至此,备受关注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有了明确的文件规定,人民币利率衍生工具正式登场中国金融市场。

  同日,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光大银行于去年10月10日初步达成的人民币利率互换协议自动生效。协议的名义本金为50亿元人民币、期限10年,光大银行支付固定利率、开发银行支付浮动利率。此前,中国银行与铁道部也初步签署了人民币利率互换的协议。

  风险如何化解

  “用通俗的话来讲,利率互换就是各取所需——爱吃鸡翅的拿鸡翅,爱吃鸡腿的拿鸡腿。”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资金交易室副总经理戎志平打了个比喻。

  虽然利率互换在中国金融市场还显得比较陌生,但在国际上,利率互换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

  实际上,利率互换一般并不伴随本金的交换,最常见的是在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间进行转换。投资者通过利率互换交易可以将浮动利率形式的资产或负债,转换为固定利率形式的资产或负债,从而达到规避利率风险,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的。

  戎志平分析说,以开发银行与光大银行为例,通过利率互换,解决了双方资产负债错配问题。

  开发银行由于发放的贷款期限较长,一般采用浮动利率,这就要求负债方必须有浮动利率来匹配。而目前开发银行的负债一部分为浮动利率,一部分为固定利率。

  开发银行通过与光大银行互换50亿元名义本金,支付的是浮动利率,这样与浮动利率的贷款相匹配;与此相对,光大银行由于要发放固定利率贷款,要求负债方的利率也是固定的,但目前银行负债利率却是变动的,通过利率互换,光大银行支付固定利率,就可以与固定利率贷款相匹配,从而将利率风险通过互换交易化解掉。

  “正是由于不同的公司对利率的偏好不同,所以才导致了利率互换交易的发生。”银河

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教授认为,不少产业——如电力公司、航空公司、一般消费产品、商业银行、
汽车租赁
甚至石油生产商——资产回报率与经济成长及通胀成正相关,这些发行体为求资产回报与债务成本相匹配,会将大部分甚至全部固息债券,利用利率掉期转成浮动。

  同理,亦有一些发行体的资产回报率较固定,如桥梁、

高速公路收费站、炼油厂、成品加工厂等。它们通过反向操作,把大部分的债务保持或转成固定利率。

  如此一拍即合。

  央行放行人民币利率互换,同时意味着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正式登陆中国金融市场。按照央行发布的规定,人民币利率互换要备案,开发银行和光大银行的利率互换协议最早在央行备案。如此看来,这两家银行是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的第一对吃螃蟹者。

  对冲利率错配

  央行在通知中提到,利率互换为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利率风险提供了工具,有利于化解当前中国银行业积聚的巨大利率风险。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5月底,我国债券市场存量已达6.03万亿,其中固定利率债券金额约4万亿。其中的66%左右,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形成了利率错配,积聚了巨大的利率风险。以固定利率债券的平均持续期4.4年测算,利率每上升1%,其投资市值将损失1200亿元。

  “中国银行业的利率错配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央行出台利率互换的试点显然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丁建臣教授分析说,“作为债券投资主体的商业银行,有对冲资产负债利率风险的强烈需要,而利率互换是实现这个目标最有效的工具。”

  以上还只是静态估算。如果考虑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即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和固定利率贷款并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能出现大量存贷款利率不匹配的情况,利差风险会进一步加大。

  对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存款,期限短,发放中长期固定利率贷款会产生很大的利率缺口,迫切需在与客户签定固定利率贷款合同的同时,在利率互换市场对利率风险进行对冲。

  近期,人民币市场预期再度高升,投资者大都希望购买浮动利率债券,以享受利率再度攀升的好处。而发行体则担心利率上升,不愿发行浮息债券,而希望通过发行定息债券,锁定当前较低的利率水平。

  简单的利率互换就可以轻松地解决以上矛盾。

  银河证券的苑德军教授说,发行体发行浮息债券,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发行体再以人民币利率互换将浮息债券转为固定利率债务。

  对利率互换的宏观效应,央行通知也作出了分析,在宏观上对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形成高效统一的债券市场,打通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贷款市场和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之间的价格联系,提高债券收益率曲线的效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