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广发行重组波澜四起 20%持股上限阻挡花旗脚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11:58 经济参考报

  本报记者:黄玫 李圆 

  20%持股上限阻挡花旗脚步,宝钢加盟法兴或将改变结局

  “集体失语”似乎现在可以用在“广发行重组”的当事人身上了:本报通过新华社上海、广东分社记者就重组事件分别询问花期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宝钢集团
等,答案都是三缄其口。到底是什么使得原本不甚难理解的事情最终变得如此错综复杂?

  近一年多来,广发行的重组牵动着国内外投资者的心,方案的敲定时间却一再让预测者失望。正当一些媒体已在宣称“花旗”胜出的时候,又传来广发行重组进入“加时赛”的消息,兴业银行联手宝钢集团在资本市场上掀起波澜。

  广发行重组波澜起伏

  广发行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股份制金融企业,发起股东包括各家专业银行、广东省各级财政和大型企业集团。1996年10月,广发行收购了被央行接管一年的中银信托从而获得由地区性银行扩张为全国性银行的机会。

  受制于体制之限,广发行一度步履蹒跚。根据《财经》报道,尽管审计数字至今未明,但目前可以确知,广发行五级分类口径下的不良贷款将超过300亿元。此外,广发行资本金也严重不足。根据目前公布的年报数字,其截至2003年底的资本净额为87.79亿元,资本充足率为3.87%,核心资本充足率仅2.59%。2005年银监会和广东省开始重组广发行。

  广发行的重组可谓波澜起伏。据了解,在2005年,已经展开了多次竞标。国际投资者纷纷邀请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来组建投资团,从而加大各自在政治上的砝码。展银行(原新加坡发展银行)、荷兰银行、花旗集团、法国兴业银行等国际投资机构先后加入到对广发行的追逐之中,国内投资者则有平安集团、中粮集团、中国普天、华闻控股、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在2005年底第6轮投标中,以花旗为首的投资团以32亿美元购买广发行85%股权,其中花旗独家持股超出40%,超过法国兴业银行投资团3亿美元。但这一方案并未得到银监会的完全认可。就在市场几乎认定花旗将成功的时刻,法国兴业银行投资财团引来了宝钢集团作为新的合作伙伴代替原来的华闻集团,从而把这场竞购争夺战拉到了第七轮,宝钢集团的加入这使得广发行重组的决定性因素变得更为复杂。

  在改革重组的关键时期,各方仍相持不下,广发行本身交出了一张带“亮色”的答卷。记者从广发行总部了解到,该行2005年全年实现经营效益36.55亿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逾9亿元,两项均创历史新高。

  持股上限困花旗 宝钢加盟救法兴

  为什么决策者在花旗投资团与法国兴业银行投资团之间难以做出决定?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花旗出的价格虽然高于法国兴业,但花旗的持股比例(不少于40%)超过了规定的单个外资机构持股不超过20%的规定。

  用银监会设定的对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三个标准来评价和衡量花旗银行与法国兴业银行的话,花旗银行无疑是有明显优势的,其世界一流的银行业务和雄厚的财力是法国银行无法比拟的,另外其多出3亿美元的价格对广发行的主要股东(广东省各级财政和相关机构股东)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但对于银监局而言,花旗持股超过40%,就意味着花旗银行将成为广发行的控股方。《华尔街日报》年前曾有一篇报道称,花旗收购广发如获成功,将“开创一个时代”。因为这将是第一起外资机构大比例控股中国拥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案例。

  一旦花旗成功控股广发行,这将再次引起“金融安全”的争论和现实之忧。

  法国兴业银行对于入股广发行的毅力与努力是值得敬佩的。据报道,法国兴业银行通过拉入大型中央国企——宝钢集团来增加自己的砝码,法国人的智慧还在于牢牢守住中国的政策底线:持股比例不超过20%。有报道说,法国兴业银行表示,如能让其持股比例超过政策规定,其将提高其入股价格。

  宝钢集团,这个地处上海的巨型国企集团有意于在金融领域的扩张,目前宝钢集团已通过其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和华宝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参股浦东发展银行、交通银行、华泰财产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福建兴业银行,太平洋保险集团(并且是第一大股东)。而且宝钢和法国兴业银行以前就曾有过合作,2003年宝钢和法国兴业银行合资成立了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如果宝钢集团和法国兴业银行能提高价格,并在持股比例上达成共识而又不突破政策规定的话,那么法国兴业银行就有望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

  现在,我们无法得知这两个投资团竞标的最新的内容,但无论其内容如何,对于决策者而言都是个两难决策抉择,因为这需要在多重指标之下做多重考虑。

  专家呼吁民营资本进军金融界“国民待遇”

  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将全面对外资开放。届时的市场竞争是全面的,也可能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专家建议,民有资本的进入应该成为

银行改革的长期方向,这样在外资巨头和国有银行之间可以建立缓冲带,分散外来金融资本可能带来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之所以逐渐成为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首选路径,除了外资银行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和投资环境外,在WTO的保护过渡期外资通过入股中资银行可以规避法规对外资银行网点和业务领域的限制,同时可以利用中资银行积累的客户资源,通过入股,从地域、业务范围和客户群三个维度更广泛地深入中国市场。另外,2005年是对外资银行全面放开中国银行服务市场之前的最后一个过渡年,搭乘末班车抢占有利市场竞争位置是外资选择时机集中入股的重要因素。

  专家建议,民营资本的“国民待遇”也应该成为改革的大方向之一。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林江说,对银行的开放要给予平等的竞争门槛,目前一些势力强劲的外资巨头反而获得了“超级”待遇,这样他们提前占据了竞争的有利地位,很有可能是“引狼入室”。国有银行与外资巨头直接对垒的结果是十分危险的,要考虑在两者之间建立缓冲地带。民营银行的进入是改革的长期方向,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风险分散,可以考虑在广东、浙江、上海等金融较为成熟的地方率先进行试点。巴曙松认为,在对外资大规模开放的同时,中国同样应当推进对内资开放银行市场,在开放的过程中保护民族金融业的利益。到目前为止,内资进入银行市场还往往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障碍,值得进一步改革。

  也有专家对外资银行带来的冲击表示忧虑。广信律师事务所律师廖治超认为,外资银行的兴趣是“控股”,而非“参股”。外资银行在看似严格的约束条件下进入中国,并不是图一时之利,应及早完善金融的监管法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6,000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