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广发行重组进入倒计时 投资者将取得51%以上股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 07:48 中国证券报

  □记者陈雪深圳报道

  备受瞩目的广东发展银行重组及引入战略投资者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昨天,该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表决通过了四项有关议案,标志着其重组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阶段。

  根据目前的进展来看,广东发展银行将通过增发新股的方式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新股东所持股权将占发行后总股本的51%以上,因而获得银行的控股权和管理权。其入股价格为不低于每股股票的面值,即1元人民币。

  由于广发行历史包袱沉重,该行很可能在一次性剥离巨额不良资产后,由老股东及广东省政府、新股东共同出资承担历年累计的亏损。在平衡新老股东利益的原则下,老股东所持股份数量将以原始入股金额,按新股东入股价格重新计算。

  战略投资者从40家到最后4家

  来自全国各地的315位股东出席了昨天的股东大会,代表33.6亿股,占广发行总股本的92.05%。广东省政府、广东银监局、中银国际、德意志银行、金杜律师事务所及广东发展银行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据介绍,广发行引资工作历时2年,经过了至少4轮艰苦的谈判和市场化的筛选,其战略投资者已从最初的40家,逐步缩小到15家、6家,至今已圈定4家进行最后的竞逐。这4家公司,既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单独竞标者,也有内外资企业联手合作的。若单一外资股东胜出,该行面临着突破单一外资股东持股不得超过银行总股本25%的现行政策上限,该行引资方案必须得到银监会的特批。若内外资联手竞标成功,他们或以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的不同身份,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自行确定各自所持股权。

  政府和新老股东共担历史包袱

  众所周知,由于市场原因和政策原因,广发行历年来积淀了上百亿不良资产包袱,从2001年开始,该行已连续4年未分红。历史包袱不但成为重组和引资最大的难点,而且由于它严重侵蚀了资本金,广发行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拨备覆盖率低下,使该行在新网点的开设、新业务的准入方面已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发展。

  正因如此,广发行的资产处置方案也颇费心思,目前有三个备选方案。一是,将不良资产充分计提准备金后留在账上,由未来新股东进入后银行自行消化。二是,直接账面核销,但这需要财政和税务部门审批。三是,一次性处理的方式,将其剥离给第三方不良资产投资者。

  据悉,9月以来,国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就此进行了多轮尽职调查,目前谈判进入最后阶段,重组方将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最后人选。与此前国内其他银行的重组工作不同的是,在按照上述方式处置完不良资产后,广发行的亏损除由老股东承担外,政府和新股东也将承担。其思路是:首先,目前广发行账面的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金约7亿元全部用于弥补亏损,这相当于老股东承担一部分损失。然后,政府和新股东分别拿出相当于老股东数十倍的资金弥补亏损。据悉,这一重组将可能耗资数百亿人民币,最终使广发行的净资产值由负转正,而老股东权益将由此获得质的提升。据悉,广发行整个重组是按照达到银监会核心监管标准的目标进行的,即在重组完成后,该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等指标都达到一类商业银行的标准,最终使广发行成为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银行。

  银行业改革的重大突破

  尽管广东发展银行的重组和引资工作已进入收官阶段,但由于这类重大重组不到最后签约,一切都还存在着变数,因此,在股东大会上,虽然股东多次提出要求,但广发行方面不能就最终的战略投资者、入股比例、入股价格等交易要素给出确定的答案。但可以预期的是,广发行的这次重组将成为国内银行业改革的重大突破。

    首先,它有可能成为第一家突破政策上限,由外资绝对控股的国内商业银行。此前,仅有新桥投资以17.89%的持股比例取得了深发展(000001)的相对控股权。尽管如此,它已给深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因此,广发行未来的改革同样值得期待。其次,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由于老股东和政府不能足额负担历年累计的亏损,新投资者将史无前例地直接出资弥补历史亏损,即“老股东出小钱,政府和新股东出大钱”,也有股东将此比喻为“新股东花钱买门票。”另外,由于新股东可能拥有控股权和管理权,广发行此次还别出心 裁地制定了小股东保护措施。该行提请股东表决通过,由现有的第8大股东香江集团作为股东代表,参与最后的重组和引资工作,并最终与新的战略投资者签署一份股东协议,该协议主要用于监督投资者认股出资、技术引进、
商标
使用等。据中介机构称,这也是国内银行重组中首次尝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