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金融科技是推动金融创新的不竭动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 10:31 金时网·金融时报

  “金融创新与金融科技互动”系列访谈之二 FN见习记者 章永哲

  访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宋逢明

  记者:从我国金融业发展历程来看,制约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宋逢明:从近些年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制约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的缺乏,这里所指的人才不是一般的金融人才而是那些专门从事金融创新的人才。这种专门人才就是“金融工程师”,“金融工程师”在金融界素有“创新斗士”的美誉。金融工程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金融基础理论,还具有一些工程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例如:数学计算与统计分析技能、构建模型测度和模拟实际问题的技能、运用计算机和远程通讯手段处理信息的技能以及开发或使用相关软件技术的能力等。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金融工程师必须要经过一些严格的系统的训练,而我国的金融工程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在金融行业当中,经过系统训练的、合格的金融工程师非常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因此要想提高金融创新的水平,一定要制定一个金融创新专门人才的培养战略,加大对金融工程师的培养力度。

  记者: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如何?

  宋逢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种博弈。如果单纯地强调金融监管,而放弃金融创新,就会抹杀金融的活力甚至遏制金融发展;仅仅强调金融创新,而放弃金融监管,就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金融效益就无法继续。只有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掌握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点,在监管中创新,在创新中监管,才能实现“监管——创新——再监管——创新”的良性循环发展。我国金融业目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是学界和业界所面临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记者: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如何?

  宋逢明:对于金融业来说,金融科技是推动金融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的动力。从历史上来看,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金融创新的积极性,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具。科学技术对金融创新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技术的应用使交易成本大幅度的下降。二是新技术的应用使银行提高了扩张区域性业务的功能。三是新技术的应用使创新工具更为丰富。另外在不断的金融创新当中也会产生对金融科技的新的需求,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在当今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是金融创新的首要手段。以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一方面,信息技术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业的运营成本,促进了许多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产生、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排除了金融运作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使金融交易和服务时间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实现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正是金融业务以及金融交易方式的不断创新,才使金融机构能够提高运营效率,增加经营效益。

  记者:我国目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关系如何?

  宋逢明:我国的金融科技由于起步比较晚,而且应用能力也不强,金融企业的创新活动多为适应管制性创新,技术性金融创新显得极为薄弱,因而使得当前我们的金融科技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用

商业银行的例子来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建设经历了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管理电子化和银行再造三个阶段。如今的国外商业银行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第二阶段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开始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电子等信息技术来优化、整合、再造业务流程,不断进行全面的企业重组,促进企业管理体制适应不断发展的国际金融市场,并创造出品种繁多的新型金融产品。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轨尚未完全完成。在业务流程、管理体制以及战略管理等方面都还在探索和改革中,信息技术应用和金融电子化建设仍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仅初步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网点电子化。从整体上讲,我们还不具备以客户为中心,进行银行再造的环境和条件,科技对业务的推动和整合作用还是明显不足。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应当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以此来促进我国金融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我国金融企业对金融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