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银行赛跑:15分钟预审撬动零售银行格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 03:23 每日经济新闻

  同样花一块钱买一个包子。你是愿意花4个小时排队付款,还是愿意从蒸笼上拿起来就走,顺手丢一枚硬币到收款台?

  99%的人可能会说:当然是选后者。甚至会说,这是什么问题!根本不值得回答。

  别急,如果把包子换成个人贷款,这个问题就一点都不荒谬了。而且,审批速度之争
,已经撬动了中国银行业“肥大”的身躯,甚至成了一些银行求生的“法宝”。

  汽车贷款的15分钟快速审批

  从这两年“比较烦”的汽车贷款上说起吧。

  尽管在不良资产率、资本充足率乃至资本规模这样的关键数据上落后于很多竞争对手,但在让所有银行都头疼的汽车贷款上,深圳发展银行却走在行业的最前头———至少在上海地区如此。

  过去的4年中,中国按揭贷款市场增长迅速。以41%的复合增长率突飞猛进,远远把GDP和扎眼的外贸增长甩在后面。

  而汽车按揭市场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从2002和2003年,国内汽车按揭贷款迅猛增长,从不足70亿增长到200多亿,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00%和180%。但2003年之后,汽车贷款迅速滑坡,2004年度出现了9.12%的负增长。并且有数据显示出,今年的负增长将扩大到12%以上。

  就在这个时候,深圳发展银行上海分行的汽车贷款却呈现另一派景象。据悉,该行目前在上海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0%,稳居头把交椅。并且不良率只有区区不到0.5%,几乎达到了外资银行的不良率水平。

  为什么会这样?功不可没的正是一套可以在15分钟之内自动完成预审批的软件系统。

  通过这套系统,银行的后台系统和4S店的柜台相连接。销售人员只要在4S店内输入一些数据,15分钟内就可以大致知道贷款是否会被批准。这还包括输入数据的5-7分钟时间。

  但这还不是最终的结果,预审批只是减少了无用功,为最终的决策提供了相当充分的依据。而根据系统提供方的测算,通常在实施三年后,只有10%的贷款需要人工审批。其他90%则完全由系统自动处理。

  这意味着贷款从“跑银行”变成了鼠标一点,手工作坊式的放贷变成了工业流水线。而系统自动决策的依据则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若干项个人信用指标。银行再也不必担心信贷员为了完成指标而在审批的过程中掺水,也不必担心新上手的审批员因为经验不足而放过了有不良嫌疑的贷款申请。

  更重要的是,用同样的人手,银行可以处理10倍于往常的业务量。在贷款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这意味着,银行可以给消费者更多的让利,而不影响自己的盈利能力。

  在车贷领域大获全胜后,深发展近期将这个系统应用到了房贷和小企业贷款上,房贷的预审时间也被缩短到15分钟,贷款从申请到发放也可以在数天内完成。而此前,银行发放住房贷款的时间通常在2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以上。

  效率缔造生存奇迹

  别小看了这个细微的改变,深发展借此拿下上海车贷龙头宝座可能还只是一个序幕。过去几年中,美国零售银行业的格局变迁表明了速度对银行意味着什么。

  美国个人信贷市场规模庞大。到2004年,个人信贷余额达到12.65亿美元,新增贷款余额也达到了3.5万亿美元。

  但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美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在1990年高达12000家,而到了2000年,则只剩下不到8500家。十年间,有3500家银行被淘汰。到目前为止,美国商业银行的数量仍然有8000家左右。这还不包括放贷总量与银行相当的个人金融公司和成千上万的信贷中介机构。有统计显示,在每一个市场,至少有200-1000家放贷机构在争夺消费者信贷。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生存变得很不容易,“出位”更是异常艰难。但借助快速审批系统,最近几年内美国个人消费信贷格局却产生了诸多“奇迹”。

  第一资本公司就是一个“疯狂”的例子。这家公司15年前成立时只拥有40名员工,业务只局限在

信用卡领域,随时都可能被市场淘汰。

  但凭借自动审批系统,该公司最近几年迅速壮大。运用该系统,消费者可以在网上直接申请汽车贷款,公司在60秒内做出反馈。15分钟内,发出电话通知。三天内,用于

购车的支票就可以送到申请者的手中。凭借这一“杀手锏”,第一资本公司在四年中成为第二大汽车贷款银行。

  在车贷领域的经验也被迅速应用到其他业务上。现在第一资本公司的雇员已经达到25000人,市值上涨到220亿美元。业务则覆盖了车贷、房贷到小企业贷款等诸多领域。

  银行业的第二生命线

  尽管自动审批的威力已经得到验证。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却被国内的同行们所忽略。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的银行在为不良率伤透脑筋的同时,却忘记了另外一件事情:效率和风险同样重要,让银行身处困境的不仅仅是坏账,缺乏业务竞争力则让银行失去造血功能。

  当众多的国内银行发现其盈利越来越依赖

零售业务时,效率仿佛一夜之间成了一个大问题。

  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目前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银行的利率来源都越来越集中在两端,一方面是不依赖资本率的中间业务,一方面则是直接面向消费者和小企业的零售银行业务。

  当习惯了财政为贷款兜底的国内银行开始依赖单笔数额不大的零售业务生存时,他们发现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每一笔贷款的数额都很小,必须发放足够多的贷款笔数才能弥补大客户转向直接融资带来的损失。更别说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为数量众多的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了。

  业内普遍认同的一个说法是,目前国内一个信贷员每年可以有效管理的贷款大约在10-15笔。每年能放出去20笔企业贷款而又不出什么大差错的信贷员已经相当优秀。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通常在150以上,并且由于借助了自动审批的帮助,不良率远远低于国内银行业的“手工操作”。

  美国第二大小企业贷款行———美惠银行,拥有两个小企业贷款审批基地。每个基地每天可以审批1500笔小企业贷款。而这个数字,可能是中国很多银行半年乃至一年的贷款发放笔数。

  15比150,当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之后,国内银行能在外资银行的虎视眈眈下保住零售银行这条生命线吗?

  其实用不着等到2006年,预演早已开始。根据上海银监局早先提供的数据,今年前9个月,上海外资银行在资产规模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增长超过70%,增长速度是中资银行的4倍。不良率却不到0.5%。

  而中资银行在零售领域的短腿并不是单单改变观念,引进一套系统就能解决的。系统背后是一整场革命。

  为深圳发展银行提供自动审批系统的是美国阿玻罗金融科技公司。由于国内征信系统不完备,无法照搬美国的审批体系。在进入中国市场后,这家华人创办的金融IT公司耗费巨资,对3417名信贷员和1373名银行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并且综合了20万个小企业财务数据,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审批系统。

  但阿玻罗和国内银行业的合作,仍多局限于分行层面。真正已经接受了类似自动审批的只有深圳发展银行上海分行等少数分支机构。

  绕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原点:花四个小时卖出去一个可能质量有问题的包子,还是不停手的大甩卖———这对国内银行是个大问题。

  作者:王磊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2,2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