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周小川:拨备是银行业改革攻坚关键战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4日 14:27 新浪财经 | ||||||||
2005年5月24-25日,第八届科博会2005中国经济高峰会在北京召开,峰会主题为“2005中国改革之年:金融开放、公司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以下为会议实录: 主持人: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单位之一,它对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走势和整
周小川: 各位与会代表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第八届科博会,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今天想讲的一个题目是:拨备是银行业改革攻坚一个关键的战役。 目前银行业改革是备受关注的,许多人注意的集中点在不良资产,助资、加强内控,公司治理、吸引战略投资者及将来可能的上市,这都是很重要的内容,但是我想讲的内容,改革一个关键环节和一个核心的内容,建立良好的拨备制度。这个制度听起来比较技术化,拨备制度指的是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和银行资产的损失准备。 银行改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很多人,用一个标准来说,就是大家关心不良资产今后会不会再大规模地产生,这确实也是银行业改革成败的一个重大的考验。 大家应该意识到,商业银行经营实际上是一个具有风险的这样一个经营,所以它属于风险行业,与此相类似,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也都是处于风险比较高的行业。 不良资产的来源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个是说任何贷款和银行资产都可能在一定的小比例范围内会产生风险,也就是说,即便是管理和信贷文化非常健全制度下,也会有较小比例的信贷和资产会产生风险。 另外一个就是市场变化所产生的风险,假设信贷和资产的经营,在决策的时候是正确的,决策是对的,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客户和市场环境都在发生变化,经济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有的时候也有政策上的变化,包括国际环境的变化,因此好的角色不良资产。另外一个方面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是否够的问题,不良资产肯定有一定比例产生,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通过拨备通过核销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拨备制度是改革关键核心内容。 任何一项改革需要宏观等两个方面的动力。政府方面需要改革的动力,企业也需要有改革的动力。从微观方面来说改革的动力来自股东的利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的利益作用开始比较大。同时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外竞争的压力,以及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感,以及外部监督,这些都构成了微观方面进行改革的压力。 但对政府来讲,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也有一个考验,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和资源推动这些改革,从行业银行的角度来看。第一点,由于政府过去在体制方面的原因或者是决策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不良资产,要勇于把这些不良资产承担下来,要解除历史包袱,这一点大家都是比较好理解的。 另外一个,政府需要创造可持续生存的金融生态环境。这里头包括了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就是拨备制度。 下面我想讲一下,拨备制度在许多国家,包括许多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在他们成长的历史上,都曾经有过不少的错误,转轨国家在拨备制度方面都有一些不顺利,要经过艰苦努力的进程。拨备制度之所以经常犯错误,可能会归结为几个方面。第一个,作为计划经济来讲,因为整个风险都是由中央计划来承担的,所以拨备制度的必要性基本上不存在。 如果说整个经济体中,国有制占得比重非常大,商业银行是国有制的,银行的主要客户也是国有制的,在这种情况下,拨备必要性也是往往被低估的。因此大家就觉得,风险是换换地方,其实最后都是国家承担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动力来改进和建立好的机制。 是不是只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有这个问题呢?其实不是,在私有制,在资本主义情况下,拨备制度经常有差错,出了差错以后,私人企业的股东和管理者也往往利用这些差错有一个动机来做假账,抬高利润,因为利润分红可以使投资者得益,虚报的利润,少的损失准备可以使管理层多拿奖金,或者是股权期权也可以升值,所以它也存在一些动机,希望损失准备可以有灵活性,可以被人为地被降低,或者不真实地暴露损失的概率。 第三个可能性就是当财政收入比较差的时候,假如说税收制度不够健全,财政收入过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财政收入可能会觉得拨备低一点,这样的话账面利润显得高一些,企业所得税会多收到一些,特别是金融机构往往也是纳税大户,所以金融机构所得税可能会多纳一些,这可能是拨备制度不健全的原因。 第四点,会计准则的认识问题。如果对会计准则定得准则偏低的话,容易使得有一些风险能够没有及时地反应在账面上,就导致拨备比较低,同时造成的情况,出了事以后在事后还要再找回来,事后补救。 观察拨备制度改进的过程,我们看到有几个方面的制度方面都是有相关关系的。第一个,拨备制度和贷款的科学分类,在中国来讲,我们采取的叫五级分类,五级分类制度是有密切相关关系的。五级分类就好像是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进行严格地诊断,同时暴露出它损失的概率。如果拨备制度不健全的话,分类的积极性就会大为降低,贷款科学分类的意义会大为降低。就好像说一个人可以要求定期地进行体检,但是检查完了,不准治疗和吃药,这样的话,大家觉得检查了也没有用,反正检查出病来又不准治,还不如不检查,不知道算了,所以中国实际上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商业银行界在经过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候,提出贷款分类要科学化,在那个时候由于拨备制度暂时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因此贷款分类改进就不可能及时跟上。 另外,也和资本充实率非常有关系,资本充实率要求银行有充实的资本。但是,我们可以回顾,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在九十年代的时候,这些银行自己报的资本充实率也都是挺不错的数字,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拨备制度没有真实拨备,没有足够拨备,因此资本金就变成是虚假的。也就是说,没有足额、真实拨备的情况下,资本充实率的管理就很可能变成形同虚设,这是另外一个关系。 再一个和成本会计的关系。我们说企业管理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会计要真实,什么是成本,什么是利润,是要有非常严格界限加以区分的。工业企业它的生产过程中,它可能买了一部分原材料,有一部分是不合格的,它生产的产品里头,有一部分是合格品,另外一部分是残品、次品和废品,你的会计核算当然是要说,要把残品、次品、废品这些东西都考虑在经营成本里,而不能再把这些东西都算做一个正常的收入,先计算利润,然后就纳税了,就分红了,最后发现有一些产品实际上是残品、次品、废品。这到银行情况也是一样的,如果银行在贷款营销和其他资产经营方面会产生不良,而不良的没有能够计入成本,反而在会计上走了别的项目的话,显然会带来极大的扭曲。我们说不幸的是,我们所说的这些现象实际上,如果我们回顾在几年以前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现象都是在我们国家银行业和其他金融企业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第三个方面,我想谈一下改革的动机和契机。这方面的改革应理论上说可以来自于理论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就是说可以来自于先见之明,但是实际上从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来看,都不是来自先见之明,都是吃了亏以后再纠正才发生的改进。首先一个动机,是股权多元化,我们国家在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以后出现了不同的股东利益。同时股权多元化以后导致一些机构开始上市,上市以后又要进行披露,这些东西变成拨备制度改进非常核心的一个动力。拨备制度改革主要由几家商业银行在九十年代后期和和本世纪初期开始变成上市公司以后,开始把矛盾逐渐放在桌面上来,由于市场的压力,由于股东的压力,造成了我们拨备制度逐渐向前改进了。 另外一个可能性,上市公司不断出现丑闻,这也包括像发达国家,也还是不断出现丑闻,这些丑闻都导致改进。而丑闻首先是利用损失准备和拨备的不足制造虚假利润,通过虚假披露和操纵股市,最后蒙骗了中小投资者,这样的话导致最后出问题就会产生改进的压力。 回顾起来我们确实从上市公司看到这样的现象,1998年的时候,在亚洲金融风波之后,我们国家开始允许上市公司特别是B股和H股上市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提取短期投资的坏账准备、存款、跌价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的减值准备。在01年又增加四项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这样变成八项减值准备,这些减值准备都是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开始推行的,而且也是由于上市公司高的要求,以及出现丑闻的教训才导致这些准备。 另外一种改革的动机出现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我们周边有一些国家受亚洲金融风波的冲击很重,所以在亚洲金融风波之后,在拨备制度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决心的改进。不光是亚洲国家,我们观察欧洲国家,北欧、西班牙都是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改进,他们差不多接受金融危机冲击以后,在这方面做了实质性的改进。 再有一个,我们说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多国公司互相参与,相互竞争,作为一个竞争来讲,就需要提高标准,需要改进制度。从中国情况来讲,我们说,商业银行资产损失准备方面是在上市公司改进之后后一步进行的,也就是说比一般的工商业上市公司会晚一步。具体来说,我们在1988年的时候,那时候商业银行根本不准计提准备,1988年开始准备计提02%的准备,到92年,按照贷款余额的0.5%计提准备,不包括其他准备。93年以后把0.5%一直提高1%以后,97年达到1%的准备,所有的准备不是按照银行贷款和银行资产实际所面临风险概率所做的,基本上可以看出那时候行政色彩比较重,还有各种各样其他方面的原因。 2001年5月份一个比较实质的改进,贷款准备必须根据资产的风险程度足额提取,财政部做了这样的规定,同时提取的范围从1%一直到百分之百都可以。但是有关的税收等方面的安排,当时还没有及时跟上。所以我们看到,也就是说它也是跟随着银行股份化上市这种公开披露、市场和股东的压力带来了这些方面的改进。就商业银行来讲,一个重要的改进,在本世纪初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上市。同时,在发行上市的公司里面,发现了像上海浦东银行曾经有一个五亿的损失,当时没有拨备,就会出现一些市场会有很多的争议,这个就带来了动力。 最后一点,在这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银行业改革过程中,重视并加快拨备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战役,因为我们的改革进展到这个阶段,这个问题的重视,对于下一步,特别是对于今后能够提高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在这一轮改革,必然会更多地倾听投资者的声音,更多要体现国家和政府在这方面创造良好金融经营环境的决心。这方面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呢?首先我们还要找出差距。我们尽管这些年有了很多的改进,但是我们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认识这些差距才能改进。首先是要看,我们究竟是在哪些方面需要拨备?对哪个一类资产进行拨备?拨备应该拨备多少?根据什么样的规则进行拨备。拨备应该在时间轴上多大的时间范围内进行安排?像这样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同时要缩短和规则的差距。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研究,究竟哪些可以在税前拨备,哪些应该是税后的拨备。这里头也涉及到,刚才所提到的成本和利润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来区分,究竟哪些属于经营成本?对成本准确的认定能确定就是在所得税前和所得税后分界点。当然涉及到对金融业涉及到各种税种税率的安排问题。 最后一点,我们的国际和审计的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相互参与、相互经营要求,我们进一步向国际化靠拢,也是说明我们的银行如果要取得公众的信心,取得国际市场竞争的信心,我们仅考虑按照我们国家自己当前有关的财务审计的规则可能还是不够的。大银行正在用更高的标准,再安排海外市场,也就是在更高标准的市场上上市,并受到那里会计准则、披露准则、公司治理原则的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这也是有道理的。总之,我今天想说的,在大家所关注的金融企业改革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注意拨备制度的改革,是作为整个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我们应该说改革攻坚一个关键建议。 谢谢大家!错了请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