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脱农 上海崛起金融新势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 02:09 每日经济新闻 | |||||||||
张诚 NBD上海报道 虽然改制后的名称“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中还保留了“农村”字样,虽然上海农信社对“三农”方面的贷款占到上海同类金融机构的85%以上,但毫无疑问,在上海这样一个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还不足1%的城市中,人们很难把即将取得银行牌照的上海农信社视为“支农”机构。
上海处于中国金融的中心,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进展,规模巨大的金融资产和金融人才向中心城区集中。已扎根上海50年的农信社,却因为特殊的身份在业务和地域上受到限制,难以与其他银行平等分享上海的金融资源。历史上,上海农信社被限制不得进环线内设点,只能眼睁睁看着越来越多的外来银行争夺城区的高额利润,自己却守着并不富足的土地。 但上海农信社的“进城”冲动从未止歇。早在2003年,上海农信社就提出了创建零售银行的战略举措;随后借道便利店曲线进城,开通“如意24小金融便利站”,3个月内在市区布放了100台ATM机;此后又和外资金融机构澳新银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在本次公布的改制方案中,上海农信社首先在股东上实现“脱农”。央行票据和地方政府注资以及其他法人股东的介入,将彻底改变原有合作制的格局,使其成为一家以股定权的商业机构。 在业务领域,虽然上海农信社依然将自己定位于“服务‘三农’和市郊经济的社区型零售银行”,但也明确表示,“并不排除改制后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在全市开展全方位商业银行业务”。从其发展目标来看,信用卡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常规意义上的农村业务范畴。 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上海农信社曾计划把改制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中的“农村”二字去掉,最终因种种缘故未能实现。尽管如此,正式获得银行牌照的上海农信社,不仅将一扫“信用社”招牌给业务带来的诸多障碍,还将让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凸现无遗。 截至2004年末,上海农信社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占上海市场份额7%-8%,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总部相当。而从此次募股规模看,最多40亿股本的规模也和浦发银行39.15亿元的资本金相当,超过上海银行26亿元的资本金。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资本金指标来看,上海农信社都与一家国内中等规模的股份制银行相当。 上海农信社实现成功改制,上海又多了一张银行牌照。这张牌照的分量还未完全显现。 上海农信社改制历程 2002年下半年,上海农信社向人民银行和国务院递交改制申请计划。 2003年,上海农信社提出创建零售银行的战略举措,把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作为今后工作重点之一。 2003年2月,央行上海分行行长胡平西透露,上海计划整合230多家农信社,组建继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后的上海市第三家本土商业银行上海合作银行。 2003年3月3日,上海农信社正式进城,“如意24小金融便利站”正式开通。遍布市区的100台具有自助缴费功能的ATM在3个月内布放完毕。 2003年4月25日,上海农信社的“如意客户服务中心”,正式开通运营。 2003年9月7日,上海市农信社与澳大利亚新西兰银行签署《战略性银行间合作理解备忘录》,正式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4年,上海农信社改革正式启动。 2005年1月,上海市政府制定上海农信社改革方案,并上报银监会。上海农信社有望获得央行贴现票据的支持以及上海市有关的注资,改建成“上海农村商业银行”。 上海农信社模式特殊不易复制 按照银行业专家的观点,上海农信社的市场定位有一定特殊性,国内其他农信社难以复制。 东北财大金融学院院长王振山认为,农信社改制的市场定位模式不止一种,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模式。在一些农业占比较高的地区,农信社的经营内容当然离不开“三农”和市郊经济。而上海农业占比很小,农村地区商业化水平非常高,农信社为“三农”服务的职能自然比较淡化。上海农信社改制必定遵循走商业经营的路子。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学彬认为,有些地区的农信社支农职能淡化了,在走商业经营道路时,不应完全脱离农村。若放弃自身优势,农信社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竞争力何在?王振山表示了相同看法:银行激烈竞争的真正原因是银行服务太雷同。唐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