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编华商行弃二留一 工行合资银行试验谢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 11:06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蓝姝 申兴 广州、深圳报道 从2001年开始,踌躇变身三年之久的华商银行,在种种尝试与权衡之后,最终以被其早期中资大股东中国工商银行旗下工银亚洲全面收编的形式结束其11年的合资历史。 至此,工行退出了其最早的两家合资银行,却以曲线进入华商银行的形式完成了合资
工银亚洲接盘背后 深圳市中心燕南路上,华商银行上百平方米的营业大厅里只有一名保安和两名柜台工作人员,记者也没有找到任何业务介绍资料。 “由于股权变动的关系,我们在经营方面并没有什么大动作。”华商银行总裁办副总经理雷海平向记者如是解释。实际上,像雷海平所言的这种因为股权变动导致业务上“没有大动作”已经持续了近三年。 深圳市政府一位官员曾向记者透露,工行曾经有意寻求国际战略投资者接盘华商银行,而深圳市政府也帮助积极撮合。但是,其不尽如人意的经营业绩以及业务限制使得境外战略投资者望而生畏,工行不得已调整战略。 华商银行是由工行联合香港华人银行有限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股东分别以30%、40%和30%股权比例投资而成,注册资本金3000万美元,于1993年9月正式营业。1998年华商银行在蛇口设立了唯一一家分行。1999年,香港中旅将股权转让给工行,工行股权比例达到60%。 2002年4月,中信嘉华斥资42亿港元通过收购香港华人银行获得其手中持有的华商银行40%股权。中信嘉华的用意是通过华商银行进入内地市场。 那时,中信嘉华又看上了总部设在深圳的中国国际财务公司,并于2003年10月以90万美元将其收入旗下,中信嘉华银行总裁兼行政总裁陈许多琳女士称,其在2005年即可以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牌照。 在陆续退出青岛国际银行与上海巴黎银行的股份后,工行对华商银行的战略开始作出调整。 于是,工银亚洲走向了前台,而中信嘉华重心转移到中国国际财务公司后,对工行提出出让股权的建议不再坚持。双方斡旋的结果是中信嘉华手中的华商银行股权全部落入工行,为了维持合资之名,中信嘉华代工行持有25%。 2004年的最后一天,工银亚洲的董事会发布公告:工银亚洲将以每股11.0583港元收购其母公司工行旗下的深圳华商银行的100%股权,这项收购以华商银行最近年度未经审计的资产值1.1倍来进行,这项被称为“左手卖给右手”的交易并不需要工银亚洲掏出任何真金白银,它通过向工行定向发行6780万股新股(约7.5亿港元)来完成(占已发行股本6.07%)。此外,做为收购对价条件,工行承诺向工银亚洲借出期限在2年以上的1亿美元贷款。 工行的三地权衡 那么,工行为何退出青岛国际银行与上海巴黎银行,却曲线进入华商银行? 有关金融界知情人士分析指出:深圳与青岛、上海不同的是,有香港这个国际金融舞台做后盾,工行进一步取得在上海、青岛两地的合资银行中的控制权意义并不大,反而会与其在这两个地方的分行构成同业竞争,工行选择退出是明智的;而工行自己接手后将其做为连接香港与内地市场的重要阵地,而随后CEPA协议的签定更证明了工行在华商银行上采取进入战略的前瞻性。 证券分析人士指出:“收购华商银行会暂时降低工银亚洲的股东权益回报率,预期将从2004年的9.9%降低到2005年的8.9%。”但长远而言,收购华商银行可以更快地在内地开展人民币业务,对工银亚洲业务发展有积极作用。 就收购后华商银行将如何发展,工银亚洲主管战略性业务的董事兼副总经理黄远辉对媒体表示:工银亚洲将首先扩充华商银行在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的网点,并进一步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牌照,目前工银亚洲已经符合申请人民币业务的条件。业务核心将放在向内地拓展业务的中小企业身上,与母公司不会构成直接的业务竞争关系。 有近30年香港银行业从业经历的黄远辉于2003年7月初加盟工银亚洲,黄有香港金融界猛人之称,此前黄是渣打银行中国区行政总裁。据悉,黄将全面主管收购华商银行后的整合工作。 1月5日,工银亚洲行政总裁朱琦表示,将可能提早整合其在香港信用卡业务,由于看好香港信用卡市场,这项原计划在赢利后才进行的业务可能加速提前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