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首页_行业动态 > 新银行业 > 正文
 

国家开发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 00:27 中国经济时报

  编者按: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必修课”,特别是对中长期信贷风险而言,其不可控性强、防范难度大,因而被各方面广泛关注。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是我国中长期信贷领域的主力银行,近年来在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一整套风险防范机制,使中长期信贷风险处于可控和锁定状态。本报特从几个侧面进行系
列报道,以资借鉴。

  -本报记者 姜业庆

  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国家开发银行近年来一直以资产质量优良而著称。截至2004年9月底,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54%,较二季度下降0.13个百分点,本息回收率连续19个季度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一家信贷总资产逾万亿元的大银行,开行的主要业务是向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点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许多贷款的期限都在10年以上,且单笔贷款金额较大。由于大额、中长期贷款的风险普遍大于短期、小额贷款风险,因此,开行“贷长”和“贷大”的风险状况一直令人关注。

  来自开行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98年以来,开行的中长期贷款项目就进入了还本付息高峰期。截至2004年6月底,开行贷款30%的项目已经还款结束并清户,处在还款期的1272个中长期贷款项目中的绝大多数目前还款正常,其中进入还本期的项目占54%;在已归还的本息额中,还本比例占68%。这表明,开行的中长期信贷风险基本处于锁定状态。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必修课”。在过去的六年里,开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既要防范金融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增长”的方针,把防范风险、加强内控管理作为“生命线”。通过三次信贷改革以及运行体制改革,开行逐步建立了“业务推动、风险控制、稽核监督”三线并行的业务运行体制,形成了一套以信用建设为中心、全面覆盖资产负债各项业务、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风险控制机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开行具有法定国家信用。在过去六年间,开行既通过国家信用融资促进市场建设,又运用国家信用控制风险。市场化发债是开行运用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目前,开行通过市场化发债的金额已达1.5万亿元,形成了高效率、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发债过程中,开行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了债务期限与信贷期限的合理匹配,保持远期的损益平衡。同时,开行运用国家信用和体制建设,通过金融运作模式的创新,提高项目的成功率,降低企业经营失败风险。例如,针对南疆铁路自身现金流不足的情况,开行通过增加资本金比例、建立铁路基金等方式,有效控制住了这个贷款项目的风险。组织增信是开行的一大特点。通过组织增信的方式,开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实行收受挂钩、收评挂钩、收贷挂钩,提高政府的信用意识,共同推进信用建设,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风险。

  由于贷款集中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开行的风险状况与宏观经济走势联系紧密。在实践中,开行加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为资产质量提供了保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形势的变化,开行主动调整贷款投向,防范结构性风险。近年来,开行有效地防止了贷款流向重复建设高发领域,从1998年至今,开行共谢绝大型贷款项目近百个,主要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的钢铁水泥玻璃纺织等行业。截至2004年6月底,开行在上述行业的贷款份额已从1998年的24%下降到0.2%。经过几年的调整,开行从以前支持的30多个行业逐步集中到“两基一支”领域中的重大瓶颈行业,如电力、公路、铁路、石油石化、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退出市场开发较成熟的行业。开行在贷款投向中还注重调整区域结构,目前在东、中、西部的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51.54%、25.26%、23.20%,结构比较合理,为有效控制风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借鉴和采用国际先进手段,是开行近年来风险管理水平得以迅速提升的重要原因。早在1997年,开行就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推行资产质量五级分类。2003年,开行基于国际先进银行的通行方法、技术、标准,制定了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国际达标指南,并作为国内惟一一家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参加了巴塞尔委员会组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次定量影响测算工作。为了有效识别并控制风险,开行投入大量精力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套体系主要包括四大要素:健全、清晰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晰的政策和规范的程序;先进实用的管理方法和风险量化工具;高效、全面的风险报告系统。2003年,开行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三大风险,建立起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可以说,在按照国际先进银行惯例进行风险管理方面,开行已经走在了国内同业的前列。

  把资本市场的原理引入信贷领域,堪称开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一大创新。2001年,开行借鉴资本市场的原理和经验,实行“项目评审电子路演制度”,大大加强了贷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化,弥补了少数决策者支配大额资金这一银行业的固有缺陷。对每一个具体的贷款项目而言,要获得开行贷款,必须经过这样几道风险防范“屏障”。首先,通过项目筛选机制,只有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才能进入储备库;其次,在评审阶段,实施信用评审与贷款评审的二元评审体系,通过信用评级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和风险限额,贷款评审在风险限额内决策贷款。实行公开透明的独立委员路演审议制度,随机从100多位独立委员中选择部分独立委员进行客户信用评级、项目贷款路演审议,只要有30%的独立委员不同意,就不会通过。如此严格审查之后,还有常设的信用评级委员会和贷款委员会的审议,共同构成了风险防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

  强化贷后管理、严格监控下游风险,是开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首先是实行严格的贷款分类制度,加强对信贷工作的指导。开行1997年就着手建立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目前按严格的五类十四级标准对贷款进行分类。其次是将贷后管理前移到分行,不断推进贷后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电子化和规范化。例如,开行要求信贷员至少每个季度要对每笔贷款进行重新评级,以加强对信贷资金使用的监管。第三是加强合同管理和抵(质)押物管理,统一各类业务的框架合同文本,对贷款抵(质)押物每季度进行一次质量分类,动态评估抵(质)押物的真实价值。第四是实行标准统一的“手册”式规范管理,2001年制定实施了《信贷管理手册》,此后不断修订和完善。

  “开门办行”,聘请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外部审计,主动邀请国内权威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并率先将审计结果通过年报的形式进行披露,是开行风险管理的又一特色。开行已连续四年聘请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进行外部审计,普华永道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结论,在致开行管理层的函中,对开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内部稽核方面,开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实现了稽核监督系统的垂直管理,确保内部稽核的独立性。1999年以来,开行先后组建了12个稽核专员组,负责对辖区分支机构和总行部门稽核监督。从2002年起,开行开始实施逐笔稽核、按季分析报告制度。对放贷结束两年的项目,开行坚持进行贷后评价,揭示项目评审、决策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和风险,实现对评审、信用评级、信贷管理的信息反馈和独立监督。为使非现场稽核监督工作更加有效,开行开发了《非现场稽核与风险预警系统》,形成了对会计核算、信贷管理、财务费用管理等内容的非现场稽核平台,人民银行对开行这一系统给予了“国内领先”的高度评价。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国家开发银行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