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自查大行动结果披露 三大软肋凸显陋习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0日 17:29 和讯网-财经时报 | |||||||||
据《财经时报》了解,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了约3年复杂的重组工作后,已初步编制了建行的账目,掌握了约3万家分支行网点的财务数据,建行就此可以为上市计划草拟招股说明书,并尽早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由于建行资产规模庞大,审计工作纷繁复杂,原定10月出具的审计报告被迫推迟 本报见习记者 尊浩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行)股改并冲刺上市的过程中,两个月前悄然进行的、为期20天的全行资产质量与内控管理大检查,目前已经有了结果。 建行向《财经时报》独家披露的检查显示,在股改过程中,建行已将以资本为约束、效益为核心的“价值最大化理念”,渗透到全行的各个环节的经营理念中;风险意识得到增强,表内外资产风险分类结果基本真实,分类的准确性逐步增强,分类结果能够揭示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检查结果表明,建行在股份改制过程中,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资本充足率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保证了该行股份制改造工作按既定的时间表推进。 建行风险管理部的人士对《财经时报》说:“检查结果令人鼓舞。”他说,建行新发放贷款质量明显提升,特别是纯新发放贷款的质量达到既定目标。 今年三季度末,按银监会监管口径计算,建行境内外总资产净回报率为0.81%,较上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按五级分类,建行不良贷款余额834亿元,比年初下降1102亿元,不良资产率为3.74%,比上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 不过,建行人士坦言,目前建行授权授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越权违规现象较为突出。另外,检查也触及到了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中各项贷款条件不落实、贷后管理不到位“三大软肋”问题。 基础依然脆弱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比如授权授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越权违规现象;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中各项贷款条件不落实、贷后管理不到位等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痼疾和通病依然存在。 建总行解释说,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管理的缺陷,但更重要的则是体制性因素所致。从横向上看,内控制度中的前台和后台、岗位间缺乏有效制衡;从纵向上看,管理信号的上传下达在执行中出现偏差,管理弱化,由此引发诸多问题。 这表明,建行各项资产业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仍需提高,滋生资产风险的潜在因素和深层次隐患还未得到根除,对风险的总体控制能力仍需要进一步增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推进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建立一套能对资产风险状况进行独立判断,并实施有效管理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机制。 建行向《财经时报》坦承: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建行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基础管理还比较薄弱,不良资产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提高资产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结合这次检查,建行试图通过各一级分行逐一梳理风险点,增进相应控制措施,建立一种机制,改变过去单点、间断、就事论事式的模式,实现体系的持续监测,来建立符合股份公司要求的长效机制。 此次检查是建行按照股份制改造的要求实施的重大举措之一,据建行内部人士对《财经时报》透露:建行董事长张恩照和新上任的行长常振明对此次检查非常重视。据了解,此次检查建行派出以风险管理、审计、监察——三部门为主组成的30个检查小组,同时分赴本部和38个一级分行,抽查了各分行表内外资产,并对风险与内部控制进行了全面检查。 市场需要真实数据 有专家认为,虽然建行股份公司已正式成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建行的管理已经达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标准和要求,也并不表示风险管理已经完善。 据《财经时报》了解,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了约3年复杂的重组工作后,已初步编制了建行的账目,掌握了约3万家分支行网点的财务数据,建行就此可以为上市计划草拟招股说明书,并尽早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但由于建行资产规模庞大,审计工作纷繁复杂,原定10月出具的审计报告被迫推迟。 有知情人士分析,由于中国各家银行的赢利和不良贷款数据仍然很不完整,中行、建行与其庞大的上市顾问团之间的讨论,可能需要花费数月时间,而最终的审计结果将直接决定建行与中行的IPO发行价格。海外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是,经国际会计师审计的结果是否真实而优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