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欧元区经济:普涨还是轮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10:07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陶冶

  眼下,欧元区经济走旺已成不争的事实,不仅出现了2000年以来首次区内年终经济预期高于年初预期的情况,而且与美国经济增速的差距也在显著缩小。然而,对于一个有着13个成员国的大家庭而言,实现全盘普涨谈何容易,个体间实际存在的竞争使得区内经济愈发呈现出轮流坐庄的特征。

  从经济表现看,德国当仁不让地成为欧洲近期大多数好消息的发源地:多年来落后于区内各国的德国经济正在以超过区内平均增长的速度快速前进。其失业率虽然保持高位,但较之过去两年已有大幅下降;出口和企业投资数据均表现良好,IFO指数显示德国企业信心保持在近15年的高点之上。虽然德国的消费者开支始终没能跟上整体经济的步伐并因此引发了人们对德国经济复苏可持续性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国经济目前的基本面确实呈现出自东西德统一以来的最稳健态势。其中,因为实际工资下降和生产力提高而导致的德国单位劳动力成本下降成为最关键因素,帮助德国恢复了宝贵的成本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出口和就业。

  相比之下,那些工资制度不够严格的国家却前景堪忧。以

意大利和葡萄牙为例,工资的强劲上扬与生产力的疲弱增长大大损害了两国的成本竞争力。同样的阴影也笼罩着一直以来欧元区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西班牙。在过去的十年中,西班牙经济实现了年均3.7%的增长,几乎是整个欧元区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其内需主要来源于
房地产
与信贷市场的推动,而这两个市场恰恰是高利率敏感的市场,对于升息的抵抗力也最弱。不过专家认为,最终可能终结西班牙快速增长周期的刽子手却将是高劳动力成本。根据经合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该组织在为西班牙“显著的”经济表现表示赞叹的同时,也注意到该国相对较高的通胀水平可能会损害其竞争力。

  这一点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教授奥利佛·布兰查德的看法不谋而合。布兰查德认为,欧元区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单个国家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典型的交替周期起始于一国内需的上扬,带动经济转好,继之以工资上扬及由此导致的成本竞争力下降,最终陷入长期的下行走势。由于欧元区的短期利率并不是根据每一个国家量体裁衣的,因此货币政策无论是在抑制繁荣还是缓解萧条方面恐怕都只能是隔靴搔痒。日前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援引布兰查德的观点称,西班牙将成为下一个他所谓的“欧元区轮动萧条”的受害者。

  按照布兰查德的模型,“萧条”随着相应的工资成本在整个欧元区内迁徙。在一个国家的超平均水平工资上扬与生产力增长长期无法匹配的情况下,这个国家将处于严重的成本劣势。德国经济近年来的走势恰恰验证了这个国家从以成本为主要诱因的萧条到以成本为主要动力的复苏过程。要提高成本竞争力,货币贬值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办法,但对于欧元区成员国来说这一点显然行不通。另外的解决方案就是拉低工资成本,但这个办法代价高昂,德国已经为此经历了高失业率和低增长的阵痛。事实证明,为了防止雇员的强烈反对,必要的实际工资削减需要依赖于长期的低于平均水平的通胀率。眼下,德国一方面降低了雇员的实际工资,另一方面生产力明显提高。会议委员会上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德国单位小时产出提高了2%,从而更凸显出其与区内南部贸易伙伴之间的优劣势差距。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班牙的单位小时产出不仅未见上升,反而下降了0.5%,继续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负增长趋势。同时,该国的工资仍然以近两倍于区内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基于这两点,布兰查德认为,西班牙眼下正处于相关成本周期的潜在危险点。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出在西班牙的经常项目赤字上。据经合组织预计,去年西班牙的经常项目赤字已经扩大到占其GDP的8.8%,按美元计价的经常项目赤字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这样一种失衡一方面反映出该国竞争力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对其未来走势的一个预警。毕竟,身处工资调整成本相对较高的欧元区,西班牙要想提升成本竞争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的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经发生在葡萄牙,而该国时至今日仍未走出随后的低迷。

  总之,德国的重新崛起给欧元区的南部成员国带来了巨大挑战。无法寄希望于欧元贬值令这些国家的中期经济前景并不乐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