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德行:非德国化运动的苦与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 20:13 《商务周刊》杂志

  国内环境的局限与束缚,使德行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海外,投向投行业务。然而这也同时注定,在不守规则的阿克曼领导下,德行成功的微笑中会带着苦涩

  □龚伟同

  成功似乎更喜欢眷顾那些不守规则的人。如果让命理大师给德意志银行CEO约瑟夫·阿克曼(Josef Ackermann)算一卦,十有八九他会断定阿克曼“运交华盖”:一面是非议,一面是得意。

  7月14日,陷入困境的欧洲隧道公司(Eurotunnel)将矛头对准了其最大的债券持有者——德意志银行,指责德行阻碍该公司削减债务的计划。这只是近几年来德行所遭遇的非议之一。

  另一方面,好消息也不少。同一天,高盛公司一名分析师将德行的股票评级由“一般”上调到“优”,其判断是德行第二季度的业绩可能有助于德行全年利润的提升。今年第一季度,德意志银行的营业收入增长21%,净收入增幅达到55%。自2002年阿克曼任CEO以来,德行的净利润增长了8倍。也正是这样一种业绩支撑,使德行监事会今年2月初决定将阿克曼的任期延长到2010年。

  欲了难了的官司

  阿克曼有理由笑,不过是带着苦涩的笑。今年下半年,他将被迫再次走上法庭,结局难料。正如德国俗话所说:不论是在船上还是在法庭上,你的命运都掌握在上帝手中。阿克曼的命运会不会也是如此?

  阿克曼面临的官司可回溯至2000年英国电讯运营商沃达丰公司以1630亿美元恶意收购德国曼内斯曼。由于管理层成功迫使沃达丰将收购价格提高了大约30%,曼内斯曼监事会批准给予管理层5600万美元的奖励以及养老金,包括给前CEO克劳兹·艾瑟(Klaus Esser)的1500万美元。当时,阿克曼是曼内斯曼公司的监事。

  此事在德国备受关注,争议也相当大。德国社民党前主席拉方丹称之为“有组织犯罪”。德国现任总理、当时任德国基民盟领导的默克尔则称此案“破坏了德国的商业环境”。

  在进行长达两年的调查后,2004年,德国法院就此案进行审理,阿克曼是被告之一。在首次审判时,阿克曼向与他一起同庭受审的克劳兹·艾瑟打了个“V”字的手势,结果被德国人认为这是阿克曼狂妄的表现。最终,法院宣判阿克曼无罪。德国检方并不认为阿克曼存在欺诈或自肥行为,但表示奖金额过高,超出了正常范围。

  多少令阿克曼料想不到的是,这起官司竟然会欲了难了。2005年12月21日,德国联邦司法法院要求对此案进行重审。此事并没有影响到德行监事会对阿克曼的支持。就在德国联邦上诉法院做出重审决定后,德行监事会发表一项声明,表达对阿克曼的“绝对信任”,并支持他继续领导德行。

  在第一次审理时,德国一个小股东组织DSW就呼吁德行把阿克曼赶下台。此次,该组织又批评德行监事会过早延长阿克曼的合同。DSW发言人说:“德行应该等待看案件如何发展后,再做出延长阿克曼合同的决定。在阿克曼领导下,德行确实更加成功,赢利情况更好,但与此同时在公司形象方面也出了问题。”在德国之外,很多分析师却认为,曼内斯曼的做法可能与德国法律有所冲突,但阿克曼的行为并不存在过错。

  不守规则的CEO

  不守规则的结果是冲突。曼内斯曼一案只是其一。在“不守规则”的阿克曼执印4年期间,类似的冲突不止一次地发生。

  去年12月13日,德行冻结了其72亿美元的地产基金,在德国引起极大震动。原来,由于该基金的市场价格已跌破票面价值,德行宣布将对该基金进行重新估值。不料此举在投资者(大多是个人投资者)中造成了极度恐慌,投资者纷纷到德行的各个分支机构要求赎回基金份额。

  德行的地产基金大约有65%投资于德国的地产行业。由于空置率上升和租金下降,德国的商业地产市场经历了长达4年的衰退。像德国其他地产基金一样,德行的地产基金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它向投资者承诺其流动性,另一方面却投资于购物中心和工业园区等流动性不强的资产上。因此,一旦过多的投资者要求变现,基金将陷入危机。

  冻结基金后,投资者将无法抽回投资,这种做法尽管是万不得已,但德国的散户投资者仍异常愤怒。对于不愿冒险的德国散户投资者来说,地产基金曾被认为是规避股票市场波动的最佳投资品种,因为基金的收益虽不算高但相对比较稳定(一般年回报率在4%-6%)。不仅如此,投资者还能随时赎回基金。

  虽然德行承诺,对在过去两年购买基金份额的投资者给予“合理”补偿,但这种不同寻常的做法还是遭到了其他基金以及德国金融监管机构和一些政客的批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国际金融教授雷恩哈德·施密特认为,德行的做法不合乎德国金融界的传统做法。在某些分析师看来,这不足为奇,因为负责管理德行地产基金的是在美国纽约办公的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全球总裁潘楷文(Kevin Parker)。

  与潘楷文一样,现年57岁的阿克曼也不是德国人,而是瑞士人。阿克曼于1996年进入德行,之前在瑞士信贷公司干了19年,这似乎注定他在德行的管理会染上“非德国化”的色彩。在充满争议的4年重构中,德行裁员26%,使员工数量下降到了64000名左右。最令那些保守的德国政客难以忍受的是,即使在业绩很好的情况下,只要觉得有必要,德行也会毫不犹豫地裁员。2004年就是如此,当年德行的利润创下记录,但仍裁减了部分员工。

  阿克曼的重组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对于德意志银行这样有国际野心的银行来说,德国的经营环境谈不上好。为促进经济增长,德国正在改革其劳动法、养老金制度、企业治理规则等,并削减失业救济金。但是,许多改革措施遭到希望维持德国社会福利体系及原有商业规则的工会和政客的反对。

  它在努力往前冲,但阻力显而易见。它必须兼顾来自股东和德国民众的要求,而二者并不总是协调一致。德行的股东大多在德国之外,它们更看重业绩,而德国民众更侧重于保障就业,反对德行以大幅裁员为代价实现业绩增长。以其地产基金为例,购买基金的小投资者希望德行支持该基金,而这却有违德行股东的利益。

  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正是阿克曼卓有成效的重组使德行避免了被花旗收购的命运。现在,尽管论规模德行仍小得多,但与阿克曼上任时相比,情况已有很大好转(见附表)。2002年,德行的股本回报率(ROE)仅有1%,而到2005年已提高到24.3%。

  如果仅以业绩为评判标准,阿克曼无疑成功了,但他并未因此成为德国人的英雄,换言之他并没有全胜。相反,在德国一些普通民众心目中,他却成了贪婪的资本主义的象征。他们认为,德行已丧失了对社会的责任。德行地产基金的一名投资者说:“我相信这家银行,不论怎么说它也是德意志银行。”但在谈到对阿克曼的看法时,她却冷淡地说:“我们倒要看看,他还能怎么折腾。”

  那些了解阿克曼的人却是另一番看法。他们表示,其实阿克曼并不是那种冷酷无情的人,而是相当温文尔雅和细心。德行一名高级经理也说:“阿克曼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一些人觉得他的国际化进程是令人讨厌的。”

  德国一个投资者权益组织也对德行和阿克曼所受到的批评进行反击。该组织表示,德国人应该认识到德行是值得德国自豪的,应停止对德行吹毛求疵般的责难。该组织负责人恩格尔斯伯格说:“长期以来,德行被看作是贪婪的象征。但像无数的其他公司一样,它只是为其股东创造更多价值而已。”他还指出,如果阿克曼被迫辞职,这将是德行的一个灾难。

  尽管在努力“非德国化”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束缚,但不论是否毁誉,阿克曼都坚持他认为正确的做法。作为其重组的重要举措之一,德行将在明年年底前将大约一半的销售和交易业务的办公室职位转移到印度。据业内人士估计,这将使德行在国外的全球营销员工数量增加3倍,达到约2000人。此外,它还希望将其海外研究人员的数量从350人增至500人,使外籍人员在其全球同类人员的比例超过一半。

  绑着绳子的鹰

  阿克曼遭到的另一项指责是他将德行的业务重点放在投行上。德行的投行业务大本营设在英国伦敦,而非德国的法兰克福。批评者的言下之意是,作为德国最大的银行,德行已不再是德国的银行。

  德行从2002年开始的重构能够取得阶段性胜利,投行业务恰恰是其关键所在。也正是在阿克曼任内,德行才成为全球投行市场的重量级玩家。德行的零售银行业务主要在德国,而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却横跨欧洲、亚洲和美洲。

  去年,德行在债务和股票承销方面位居全球第三,其投行业务营业收入总额在全球排第五。在投行业务的助推下,去年德行的股本回报率接近25%,基本达到阿克曼自己定下的目标。阿克曼因此受到了伦敦银行家的称赞。

  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也使德行来自国外的收入比例显著提高。1998年,德行的海外营业收入比例只有38%,而到2004年已达到68%。大众汽车公司前董事长卡尔·哈恩对阿克曼评价甚高,他说:“阿克曼以一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实现了德行的现代化。”

  但是,对投行业务的侧重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内部的冲突与分裂。另一大问题就是其增长过于依赖股票、债券、对冲基金等交易业务。据了解,德行交易资产(Trading assets)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了47%,而商业和消费贷款所占比例下降到17%。按营业收入计算,投行和企业融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61%。一些分析师指出,这样的结构同样是有风险的,德行应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投行业务也没有完全达到阿克曼上任之初制订的目标。有几个数据能说明问题。在全球并购方面,德行只排在第九位。目前德行大约560亿美元的市值距阿克曼当年提出的1000亿美元市值目标也还相去甚远。

  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是另一大问题。据美林一名分析师估计,去年德行这个业务亏损超过2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亏损发生在美国市场。不过,这位分析师也预期,到2008年,德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利润总额有望超过3亿美元。

  除了对投行业务的侧重,德行在全球的收购也进一步加深了其“非德国化”的印象。它已收购了波兰一家银行,并正瞄准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和中国市场,寻找并购机会。其实,不论是押注投行业务还是海外扩张,都有迫不得已的因素。德国国内市场的割裂与狭窄使雄心勃勃的阿克曼难以容身其中。他像一只脚上被绑上绳子的鹰,只有挣脱绳子的束缚才能飞得更高。

  德国银行分三大类:商业银行、公共部门银行和合作银行。不少分析师批评说,这样的结构限制了德国银行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和规模,也削弱了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德行在德国零售银行市场的份额就只有7%。德国4大私营银行——德行、商业银行(Commerzbank)、德累斯顿银行和HVB银行的市场份额总共不过20%左右,4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数百家公共部门银行控制着。相比之下,在许多国家,前五大银行控制的份额达到60%左右。

  回到地面

  机会终于来了。6月20日,德行同意以6.8亿欧元收购柏林人银行(Berliner Bank),这是阿克曼上任以来收购的最大的德国零售银行。通过这起收购,德行有机会在国有银行控制的市场打开一条新的通道。

  收购柏林人银行后,德行在柏林的分支机构增至119个,客户约77万,成为柏林为私人和企业客户服务的最大银行之一。阿克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收购柏林人银行表明我们正沿着成功的增长道路继续前进。就此而言,在德国尤其是在德国首都柏林投资和发展是重要的。”他同时还指出,私人客户业务是德行的一个重要支柱,德行希望进一步发展该业务,并巩固其在德国国内的领先地位。

  这笔收购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给了阿克曼一个反击的机会。他强调,这表明德行并没有把所有的蛋都放在投行业务上。一些分析师对此也持赞成态度。LRP分析师奥拉夫·恺撒认为,这笔收购符合德行的战略。

  不过,对于6.8亿欧元的价格是否过高,分析师们的看法并不一致。这个价格不仅高于预期价格,而且也高于参与竞标的其他银行的要约价(4亿欧元左右)。德国一位分析师表示,过去几年德行在收购方面一直很谨慎,一些并购往往就是因为价格过高而作罢,所以德行能出如此高的价格收购柏林人银行实在令人吃惊。

  其实,如果考虑到这笔收购的背景,就不难理解德行的“慷慨”了。在欧盟的压力下,德国正在放松对金融业的控制,部分国有银行正逐渐私有化。对于德行来说,这样的机会是不多见的。就阿克曼本身来说,这也只是他不喜欢循规蹈矩的一贯做法。2003年,德行以每股215美元的价格出售其持有的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Munich Re)股份,当时有人批评他出价太低,但仅几个月后,该公司股价就跌到了52美元。

  阿克曼谨慎地表示,面对德国金融市场的整合浪潮,德行可能会考虑进行更大的收购,但不会在德国收购大型银行。他说:“如果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收购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就有兴趣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进行这样的收购。”阿克曼似乎有意透露风声。事隔不到一个月,7月12日,德行宣布以4.29亿美元收购美国主要从事居民抵押贷款业务的MortgageIT Holdings Inc.。

  阿克曼向投资者承诺,德行要实现每股利润两位数增长。显然,仅靠投行业务,阿克曼的目标可能很难达到。因此,在重组告一段落后,实现业务的多头发展和国内国际市场齐头并进,已成为阿克曼的必然战略选择。他要飞,但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空中,最终他还得回到地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