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上海神秘人按揭购买豪宅 浦发行沦为房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 00:08 中华工商时报

  新华社记者 徐寿松 黄庭钧

  一个叫曲沪平的人通过收购他人身份证伪造借款委托高估房价等手段骗贷

  “五一”前夕,市场风传上海某商业银行数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出现风险,“贷款贷成房东”。记者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调查获知,这家银行就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发放巨额贷
款的是该行陆家嘴支行。

  由于巨额贷款中惊现1.26亿元“虚假抵押”,银行不得不控制部分豪宅的产权,成为“房东”,并委托房屋中介公司出售,以回收“问题贷款”。

  “神秘人”按揭购买数十套豪宅

  位于浦东的“世茂滨江花园”是上海有名的高档楼盘之一。近两年来,这一楼盘的价格由每平方米1万多元一路飙升至3万元,最高时超过4万元。在这个楼盘的销售过程中,有一个叫“曲沪平”的人,购买了几十套房子。尽管以不同的个人名义登记产权,但房子事实上归一家叫“优佳投资”的公司所有,曲沪平是这个公司的员工。“这个曲沪平和优佳投资,现在让浦发银行很头疼。”一位上海银行界的人士说。

  据记者了解,2005年10月下旬,上海浦发银行在自查中发现,一笔购房贷款的房屋“他项权证未入库”。就是说,银行把钱贷出去了,但房子并没抵押给银行,这是绝对不合规的。房地产交易中心的信息显示,这笔贷款从未办理抵押手续。

  接下来的追查引起了浦发银行的焦虑。与“曲沪平”有关的住房贷款竟达91笔,包括浦发银行陆家嘴支行89笔、卢湾支行2笔,贷款时间在2004至2005年间,金额估计在4亿元左右。这些贷款被用来购买上海中心城区黄浦、卢湾、浦东等地的高档物业。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涉嫌大量利用他人的身份证“偷梁换柱”申请贷款;二是有32笔陆家嘴支行发放的贷款存在“抵押不实”,涉及金额1.26亿元。贷款的代理人全是曲沪平,提供按揭中介服务的均为上海优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记者调查获知,“优佳投资”系美籍华人STEFANEL·YI·GU(下称“顾艺”,音译)2003年在上海注册的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从事物业管理、租赁及高档物业包租。“优佳投资”本身并不具备房产交易中介资质,但它通过挂靠一家知名中介公司提供中介服务。

  知情人透露,发现问题后,浦发银行迅速采取措施覆盖风险。一方面,重新补办抵押登记手续。然后,由浦发银行陆家嘴支行再向“优佳投资”贷款1.24亿元,通过“个人贷款”转为“公司贷款”的形式,偿还由顾艺推荐的部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另一方面,顾艺将“世茂滨江花园”一套评估价值为1亿元的复式豪宅抵债给浦发银行,浦发银行因此成为这幢豪宅的“房东”;另外49套住房也被按剩余抵押价值抵押给浦发银行。这49套房产中有34套在“世茂滨江花园”。

  虚高评估套现偷梁换柱按揭

  知情人士说,从已暴露的情况看,至少存在三大骗贷嫌疑。一是虚高评估抵押物(房产)价值,套取银行资金。一套位于“世茂滨江花园”的复式高档房(面积938.34平方米),“优佳投资”买入价是2400万元,即便按后来房价涨到每平方米4万元估算,真实交易额也就4000万元,而上海光华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给这套房产的估值竟达1亿元。“按7成贷款计算,仅这一套,顾艺就从浦发银行贷到了7000万元,除去真实房款,他已从银行套现4600万元!”这位人士说,“这是典型的虚高评估骗贷案例。”

  二是利用他人身份证,偷梁换柱搞假按揭。一位金融系统的权威人士说,2005年,一位云南人曾询问浦发银行,自己怎么莫名其妙地成了上海“世茂滨江花园”的“业主”,并且有一家公司正在逐月“替他”还贷?原来,此人准备在当地贷款买房,但当地银行发现,他已有向上海浦发银行贷款买房的征信记录。

  与此相印证的是,在浦发银行问题按揭中,借款人的身份证各异,但还贷账单却是寄往三四个相同的地址。这表明按揭背后的真实借款人是同一个人或公司。

  三是公证机构虚假公证。据记者了解,在浦发银行的这起事件中,一家公证机构接受委托出具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收入证明。“从手续上,几乎没有漏洞。公证机构也被他们买通了。”一位内部人士说。

  至此,按揭骗贷的造假路径已依稀可见:异地收购大批身份证(身份证所有者不知情)———伪造系列借款委托书(表明身份证所有者委托他进行借款)———骗取或买通公证公司(进行“委托”公证)———提供虚假的收入证明(申请贷款)———虚高评估房价(或伪造交易合同)———获取银行大笔贷款(实现事实上的零首付)。

  “问题贷款”还有多少?

  业内人士担心,目前暴露的问题贷款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除浦发银行,“优佳投资”在上海的问题贷款可能还牵涉到其他商业银行。因顾艺大部分炒楼资金来自上海的银行,从其在上海的物业分布来看,类似“问题贷款”可能还有。而浦发银行一位内部人士也对记者“抱屈”,“我们只是一小部分”。

  在这一轮炒楼狂潮中,埋下的“问题贷款”究竟还有多少?据记者了解,上海银监部门已在认真调查此事。“这反映出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系统出了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有关人士说,尽管“巨额虚假按揭”案的发现缘于银行内部审计,可算是其风险控制能力有所加强的表现,但摆脱层层监控的问题贷款竟有32笔之多,还是令人愕然。

  业内人士指出,从时间上看,浦发银行问题贷款发生在“121”号文件(即2003年6月央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出台之后,性质极为恶劣,值得深思和追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1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