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PK第三方支付:资金安全及灰色投资成焦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7日 07:29  理财一周报

  理财一周报记者/余果

  见习记者/周子静

  联华OK卡、斯玛特卡、索迪斯卡……在各外资企业和国内商业企业对预付费卡市场的抢滩与分割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之时,一股新兴力量正在崛起。

  记者从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了解到,为引导电子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填补银行在预付费卡发行领域的空白,人民银行以世博为契机正在稳步推进银行预付费卡的发行。这似乎在宣告,银行已经正式加入了这场预付费卡市场的争夺战中。

  在促成交通银行成功发行了太平洋世博预付费卡之后,支持由商业银行主导的非金融支付机构——中银通支付商务有限公司今年落户上海,推动预付费卡发卡模式创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发行世博预付费卡6.25万张,涉及金额3500万元;中银通发行银联标准预付费卡16万张,涉及金额近1.55亿元。

  税费问题系于发票

  关于市场份额目前还没有一个详细的统计,但大部分都是第三方发卡机构在发行,市场份额相对较大。不过据记者了解,银行在预付费卡领域此前也并非完全“空白”——除了交通银行之外,诸如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已有过尝试。

  目前银行预付费卡的发行形式多为普通的磁条预付费卡,据了解,中银通和交通银行后续还将进一步发行非接触式芯片的预付费卡,以便未来进一步进入轨交、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领域。

  中国银联上海分公司助理总经理王丰9月13日向记者表示,银行预付费卡今后会否壮大目前还很难说,“关键要看未来的政策,短期内要先看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在市场中的影响。境外比较成熟的模式是企业、银行都在发这类卡,比较好统计,但是由于国内环境有所不同——很多企业来购买作为员工福利或者送礼等等,因而相对比较难。”据悉,《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下简称“《管理办法》”)是今年6月宣布出台,9月起正式实施的,由于目前细则尚未完全出来,因而非金融机构在资金预收和运用的调整上还有1年的缓冲期。

  事实上,银行预付费卡并不是一个新兴的产物。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颁发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就有相关规定:银行可以发行信用卡和借记卡,而借记卡里就包括储值卡,银行都有资格申请发行。相比已在市场上拥有稳定消费群体的第三方机构所发行的预付费卡,“银行系”的卡片究竟有何不同?

  “银行预付费卡的试点其实是一项民生工程,使广大持卡人可以更便捷地在跨行业商户间进行消费,尤其是一些第三方机构还不能进入的公共事业领域,比如公共交通。并且它是以对私人销售为主,而第三方机构更多的是销售给企业。”一位接近该领域的业内人士在9月14日的采访中告诉记者。据记者了解,目前,银行预付卡一般是一次性的,但在未来会逐步开通充值功能。

  此外,有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对于判断一张预付费卡是否符合国家财务的政策、是否在监管体系之内,如何开具发票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非金融机构在发行预付费卡时,主要就是发票的问题,它们在销售卡的时候已经开具了发票,后来持卡人在具体消费时就不能开发票了,这是不符合国家的财务政策的,因为其一,实际购买金额难以界定,并不完全和发票金额一致;其二,应该缴纳多少税费难以厘清,这里面也包含了近期热议的‘灰色收入’问题——预付费卡拿来作为员工福利或工资时,牵涉到个人所得税,但实际没有缴纳。”

  王丰认为,不同体系所发的预付费卡各自有一些竞争上的特点,暂时还不能说哪一方有着压倒性优势,“比如,其他第三方机构或者企业在销售预付费卡的时候可以开发票,银行的预付费卡在申领购买时,就开不了发票。”但据记者了解,目前银行的预付费卡在实际消费中,也不能每笔单独开发票。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认为,对消费者来说这两者的性质其实差不多,理论上来说都是增加了一种灰色收入的方式,银行所发的预付费卡并不比其他第三方机构的卡“清白”。“就算是银行发行,这种卡目前仍不记名,可以自由转让和流通,并且能够通过银行技术上的处理使得它更名正言顺。并且,一旦在消费过程中开具了发票,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凭证,可能可以拿着它再报销,完全增加了一种灰色收入的渠道。”奚君羊在9月14日的采访中告诉记者。

  预付费卡资金安全性

  持卡人要考量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资金的安全性。

  资金购买了卡之后,就成为了发卡机构的备付金,原则上由其产生的利息也应该属于买卡的消费者,发卡机构无权动用。但从记者向业内人士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有些第三方机构对预收款形成的庞大现金流有着不同的操作手法,打新股、投资国债等稳健标的、吃存款利息、买理财产品等等,目的都是同一个:以钱生钱。

  多家知名的第三方发卡机构在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的正面采访时,对此说法均不愿置评,表示“由于没有具体的操作细则出台,我们不接受媒体的关于任何问题的采访”。

  “就目前而言,发卡机构对这些资金的使用只是短期的,占用的是支付过程中的时间,但这一时间本身是属于零售商的。这种行为并不违法,也不需要监管。”奚君羊认为。

  “针对第三方机构刚刚执行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还没出来,从政策上还没办法具体要求。实际上,如果严格按照这个规定来执行,很多预付费卡机构的资金来源可能就会遇到问题。”王丰具体指出,如果按照要求,发卡机构不能再用备付金进行投资理财或者吃利息,那么以这种模式来做的话很多机构都会面临亏损。

  正是为了避免亏损,充分分享这个市场的丰厚利润,目前只要监管细则一日未出,这些非金融机构仍在走老路,这也埋下了金融风险。尤其是当预付费市场的资金规模达到庞大的8000亿~10000亿元时,这种风险尤为令人担忧。目前许多电子商务领域的专家都十分关注卡内沉淀资金的“私自”运用,认为一旦运用适当,持卡人利益必将受损。

  所谓的沉淀资金,指的是在日常的资金流入流出过程中,账户中总留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比如购买预付费卡时预交的10元、20元的押金等,一般持卡人都是在使用几个月甚至是几年之后去发卡机构退卡时才会归还,因而这部分资金数量比较稳定。

  此外,这些预付费卡里还有一块不为人所注意的“潜在费用”,就是当其一般作为送礼等人情支出时,接收方往往在用到最后卡里还剩几元零钱时就将卡弃之不用,这笔资金积累起来也相当可观。不过在目前,虽然第三方企业将保证金托管在银行专用账户内,但资金控制权仍在企业而非银行。

  “相比第三方机构,银行预付费卡多一个存款的‘保险’,存款在资金的使用上是有央行和银监会的监管的。不能拿来吃利息或者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上述接近预付费卡领域的业内人士指出。

  沉淀资金的“灰色投资”

  庞大的沉淀资金中,按照5%的年利息来计算,可用于投资的沉淀资金金额比例相当大。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这一块的利润太丰厚了,才有那么多的非金融机构‘挤破头’也想参与到这个领域中来。”

  发卡机构擅自动用这笔利息收入去进行投资和理财,是否也变相使得发卡机构多了一部分“灰色收入”?

  中央党校政法处教授林喆在9月13日的采访中表示,目前国内的税务监管不严密导致赚钱渠道增多,灰色收入的部分也增多了,但是发卡机构拿利息收入去投资理财的做法是企业行为,并不纳入到所谓“灰色收入”的范畴中,“这个说法应该说只针对个人所得。”而事实上,无论是银行还是第三方预付费卡的持卡人在拿到卡之后的每一次消费,都并没有发票作为缴税证明。

  新的《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备付金。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

  对于这个问题,银行方面的回应称,“对于已经‘废弃’的卡内的剩余资金如何处置,目前我们还在做一些规范,原则上会根据人民银行股东的要求来安排,但是最后的标准还没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哪笔资金,都不会被用作任何投资用途。”至于这笔资金今后是否能拿来做一些存款升息的处置或者购买稳健理财产品增值,目前还没有明确,相关规则都在制定中。

  但奚君羊对此有着不同看法:“在法理上而言,第三方将这种客观闲置资金在货币平台上做交易,只要不是独占性使用,就都是可行的。”他进一步指出:“卡里剩下的余额,如果持卡人放弃他的所有权,那么这部分钱的所有权就转移给了发卡组织,发卡组织可以随意处置。但关键是发卡组织事先并不知道持卡人是否会要求归还,所以一般的卡都有个期限,超过了这个期限,就视为放弃。这时,卡组织对这一资金的使用就是合法的,也无需监管。”

  至于银行方面,奚君羊认为,银行究竟能不能动用这笔资金吃利息或者稳健投资增值,这在具体的规定和监管上比较有难度,“因为银行的资金总量很大并且不会分类,不会说‘这个是预付卡的备付金,那个是存款’这样区分,所以只能通过在总量上的一般监督来实现。将这部分备付金当作负债来考虑。一般监管机构对银行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就是说其负债和自有资金必须维持在一个比重上,不能无限制地发卡来获得这种资金使用。”

  市场面临洗牌

  除了自身优劣势的竞争与比较之外,监管环境的骤然降温也为预付费卡市场的未来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管理办法》一旦正式实施,将会带来预付费卡市场的大洗牌。因为人民银行对于发卡的非金融机构的经营资格要求开始更加严格了,所以到了明年,一些不符合央行要求且竞争力弱的小型企业将会渐渐被淘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预付费卡机构人士9月14日在采访中这样告诉记者。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市场经过一轮优胜劣汰之后,实力强大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支付企业将会胜出,而本身属于金融机构、有着整个支付体系支撑的各大商业银行则会更加具有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挤压第三方机构的市场份额。

  “银行预付卡过度挤压第三方支付卡市场份额的情况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它有着银联的支持,这一支付系统的便利性是其突出的优势。这种到处都有的结算系统,完全可能使得银行预付卡形成一家独大的形态。”奚君羊表示,“如果它的负面风险过大,造成大范围的关注和不利影响,或者是被不法分子利用,则可能不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毕竟第三方卡组织不像银行这样能够独立完成操作,它需要商户、消费者、银行等多方的合作,可控性要高于银行的预付卡。”

  对此,王丰有着不同的看法。“首先,不能简单地把‘银行系’预付费卡和第三方机构的预付费卡作为两个对立的大类来对比,因为全国100多家银行都是有资格申请发行预付费卡的,而它们之间也是有着激烈的竞争的。”王丰指出,“其次,银行和非金融机构的卡片也不是非此即彼的——一些实力相对强大的商业集团,比如联华,就是靠自己集团消费网络的优势来发卡,有着自己的竞争优势,只能说各得其所,各有一定的市场。”

  “尽管第三方发卡机构在前期商户、合作伙伴的网点铺设上下了很大的力,但商业银行也并非是不劳而获的。比如它们虽然实用的是银联的网络,但也是那么多银行经过许多年的努力搭建起来的。当然,现在很多的第三方机构才刚刚起来,从本身实力上来说也不如银行。从一方面来说,因为第三方机构发卡这件事本身不是国家所正式允许的,所以银联也不能把网络给它们使用。”他表示。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机构的竞争,主要还是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和相关监管要求的问题。“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网来进行发卡本来就是国家允许的,换言之银行发卡是在央行、银监会的监管体系之内的,从产业角度来说符合监管且有这相关的政策要求;而第三方在以前国家就没有批准过可以做这块业务,现在也缺乏监管,目前的做法可能是每个地方的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来做这个事情。”他告诉记者。

  即使将来国家正式出台细节,对该领域的业务进行规范之后,第三方机构是不是能严格按照国家监管要求执行——比如备付金的管理——这还很难说,毕竟,第三方机构的金融管理水平很难达到金融机构的水准和国家对于金融安全的要求。

  “资金监管,不论对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都是必要的。不然,一旦第三方机构因为炒股或其他投资而亏损,甚至倒闭,这由谁来负责?因为没有存款保证金,持卡人的钱就等于打了水漂,这部分损失由政府埋单还是老百姓自己埋单?”王丰指出。

  “两用”IC银行卡沪上悄然预热

  业内人士称含贷记功能非接触IC卡或将取代信用卡,与手机钱包可实行错位竞争

  理财一周报记者/余果

  除了银行预付费卡之外,上海还成为了另一种金融创新银行卡——具有贷记卡功能的非接触IC(智能芯片)卡的实验场所。

  这种新型银行卡属于“非接触IC卡”的其中一种,可以将贷借账户中的资金额度转移到现金账户里,不算作取现,无手续费,最高1000元额度,可实现信用卡和移动支付的双重功能,一卡两用。其中,贷记卡账户和普通银行信用卡一样是在银行网络上联机操作,小额账户移动支付的功能则因POS机EMV迁移和IC受理改造完成而成为可能。

  与手机钱包应细分市场

  对于已经率先一步普及的通过手机钱包移动支付的功能,有消费者质疑,所谓的“具有贷记卡功能的非接触IC卡”与其在功能上有一定的重复性。尤其是深圳刚刚试点推出的“手机SIM卡+PBOC2.0贷记卡”的手机信用卡,除了小额移动支付的功能之外,还涵盖了信用卡的功能,对比之下,具有贷记卡功能的非接触IC卡似乎并没有更大的优势。那么两者将如何区分目前客户呢?

  对此,一位业内分析人士9月14日对记者表示,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个客户群重叠的问题,但是在未来移动支付体系逐渐成熟之时,可以通过市场细分来进一步解决,“这跟不同人的消费习惯有关,有人喜欢用卡,有人则习惯只带手机出门,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性推广,相互之间可以错位竞争。”

  理财一周报记者近日获悉,这种可能影响消费者支付习惯的银行卡正在上海悄然预热:上海地区目前已完成了2.6万台POS受理非接触IC卡改造。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已经率先完成系统改造,迎接这种卡片的出炉,而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也有意陆续进行改造。一旦系统做好准备,银行的客户就可以去这几家银行进行申请和使用。

  目前包括部分超市收银、自动贩卖机,未来甚至将延伸到地铁、出租车等公交系统的设备上,都可以通过刷卡完成了。银行卡牵涉的产业各方有意将此逐渐推广,使上海成为全国IC支付环境最发达的城市。

  对信用卡有替代性

  虽然非接触式IC卡本身与信用卡之间不是替换的概念,最初在功能设定上也互不相干,但是新型涵盖两种功能的卡片却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信用卡的强大竞争者。

  “这种本身带有信用卡功能的非接触式IC卡,在未来是很可能代替信用卡的。本来实际使用功能类似的卡之间就有可替换性。只是,如果信用卡在透支额度上做一个大的开放,则被替代的可能性要降低,但这一点,银行要看到其风险。”上海财经大学奚君羊教授对记者表示。

  “对于这种卡片以后的发展,一是要看银行自身对风险的控制。如果将风险控制降低,对持卡人的限制变少,那么这种卡大规模发行的可能性就很大,另一点就是要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当大家的收入增加,还款能力变强,那银行可能愿意增加这种卡的发行。”他表示。

  此外,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移动支付,消费者一直以来针对小额账户不能挂失、无记名的处理办法都颇有诟病。尽管如此,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银行方面应该也不会对这个规定有所改动。

  “小额账户充值额度只有上限1000元,没有下限规定,它可以完全模拟一个只装有10元、20元的零钱包,也就是说IC卡遗失和现金遗失是一样的,消费者可以在账户里少转移一些钱来降低风险。因而在这方面改进似乎没有必要。”该人士指出。

  非接触式IC卡

  又称射频卡,由IC芯片、感应天线组成,封装在一个标准的PVC卡片内,芯片及天线无任何外露部分。卡片在一定距离范围(通常为5—10mm)靠近读写器表面,通过无线电波的传递来完成数据的读写操作(例如:交通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