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银行 > VISA封堵银联境外通道 > 正文
从师徒到仇敌,VISA与银联的关系何以跌入低谷?
文|CBN记者 冯一萌
CBN特约记者 雷婧姝
克里丝汀·莎雷(Christine Szalay)在美国达拉斯最大、档次最高的购物中心北园购物中心担任市场及旅游总监,她发现中国消费者的支出在购物中心的所有国际顾客中增长速度最快,而在奢侈品商家中,中国消费者平均消费额甚至排到了前两名。
这让她看到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我们不仅将会提供中文服务,还打算在商场前台增加会讲中文的服务人员。”克里丝汀·莎雷说。
越来越多的境外商家愿意对挥金的中国人敞开大门,本该为此高兴的VISA却乐不起来,因为一些现成的便宜让中国银联抢走了。
6月初,VISA国际组织全球会员银行发函强调,从8月1日起,凡在中国境外(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受理境内发行的4字头“银联 VISA”双币种信用卡时,无论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均不得走中国银联清算通道,违反规定的银行将被罚款5万美元。
过去,中国消费者更乐于选择标有VISA和银联Logo的双币信用卡。因为在国外,VISA和万事达(MasterCard)处于垄断地位,支持银联的商户和银行少之又少;而在国内,情况却恰恰相反,限于中国的政策,VISA和万事达无法直接参与人民币结算,这一渠道直接被银联垄断。
但随着银联在海外业务渠道的建立,一些海外商户也开始支持用银联结算。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对外发布的数据,截至4月底,中国境外加入银联网络的特约商户达58.91万户,POS机73.99万台,ATM机74.29万台—尽管这跟VISA及万事达的规模还无法相提并论,但银联的标志已经开始摆上了一些主要地区奢侈品的柜台。
作为成立50年的国际最大的支付清算组织,VISA在全球几乎以同一种模式发展:搭建清算网络、推介品牌、吸收会员银行、要求会员银行发行带有VISA标志的银行卡,并以收取网络的转接费作为利润来源。
银行卡产业链条大致可以分为发卡-收单-清算三个环节,对于发卡银行来说,在自由市场环境下,和哪个银行卡组织合作,应该完全是出于商业利益考虑的市场行为,持卡人刷谁的清算通道,银行、商户等就要向谁支付手续费。但在中国,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网络由银联独家运营,尽管VISA在国内拥有较多用户,它却至今无法在此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发卡程序。VISA在中国的角色仅限于同中资银行合作发行双币卡,并不能从双币卡境内业务中获得收益。两个看似亲密的“伙伴”实际是“银联享有国内利益,VISA享有国外利益”。
VISA不甘心放弃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在尝试入股银联从而获得内地银行卡共享网络资源的愿望破灭后,VISA选取了以合资组建公司作为落地中国市场的次优选择。在一张VISA卡上显示双币双品牌,一张信用卡同时有人民币消费和外币消费两种功能,这也成为VISA在世界市场上的特例。
在支持银联消费的地方,中国消费者更愿意选择通过银联结算,因为银联对境外货币结算不收取任何费用,而VISA和万事达则要产生1%至2%的手续费。这使VISA和万事达的一些海外业务流向了银联,也是VISA反目的导火索。
VISA显得有理有据:在银行卡正面那一串阿拉伯数字中的第一位被称为BIN码—每家支付清算组织唯一的BIN号,也意味着刷卡时的清算通道“谁的BIN码谁转接”,根据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以4、5和6开头的BIN号中,“4”字头的BIN号被VISA买断,“5”字头的已分配完毕(大部分由万事达购买)。2002年,中国银联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申请了在国内和国外通行的国际标准“62”字头银行标识代码。
而大多数银联/VISA双币卡是以“4”开头的,也就是说这一结算权利是被VISA事前买断的。VISA在给《第一财经周刊》的书面回复中称,根据VISA的运作规章,凡是VISA的产品,都要受到VISA运营规章的管理和保护,也就是任何一张VISA品牌的国际交易须经由VISANet,即VISA的专有网络。中国银联的相关负责人则回应,“银联 VISA”双标识卡不是纯粹的单品牌银行卡,标识双方均有责任和义务为持卡人提供境外受理服务,“任何一方都无权单独对持卡人选择境外支付通道做出限制,持卡人拥有选择境外支付通道的权利。”
和如今剑拔弩张的形势不同的是,VISA和银联以往一直以师徒形象示人。在中国银联成立前一年,中国尽管拥有近6亿张银行卡的发卡量,但实际交易量却少得可怜。当时各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不同步造成了信息交互障碍,银行卡使用非常不方便,银行卡交易(包括刷卡和取现)成功率不到50%。
由于两者间特殊的利益关系,VISA曾向银联提供了多方面的业务培训和咨询。但是,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变化,随着银联开始向国际拓展业务,产生了双币卡的海外转接问题。银联希望这些VISA“4”字头的卡片与“622”开头的一样,通过银联的海外网络受理。
2003年下半年,银联提出希望借助VISA全球网络,让8亿张人民币借记卡走出国门,但是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VISA的理由是不符合国际标准和当初协议。从商业角度来看,尽管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年双方签订的协议仍然存在着效力。
但银联也不愿看到一个变大的市场被VISA和万事达卡吃独食,占用的国内结算通道是银联的网络资源,还要向银行收取品牌费等杂费。在国外,国际品牌常利用其较早进入市场的优势,银联被排斥在市场之外自认为不公平。银联意识到,如果不发展自己的品牌和标准,就注定只能成为区域化支付清算组织。这家机构先后上书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呼吁叫停双币卡,理由是:双币卡95%的交易都是在国内使用的,仅有5%是在国外使用。此事未果,银联又制定了反击策略—决心大力推广“62”字头的人民币单币种银联标准卡。全国信用卡发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3月底,单币种卡占信用卡发行总数47.4%,双币种卡占52.6%;其中单币卡中,银联卡占单币种卡片总数的96.6%。
让双方陷入矛盾的真正原因是,银联不仅是一个按市场化方式建立并运作的公司,还负责审批中资银行发卡,既是“裁判”又兼“规则制定者”。在这场让银联不服气的战役上,银联利用了自己的权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资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裁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去年以来,银联就在审批信用卡的同时透露给各家银行信用卡部门一个信息:银联要做国家品牌,请大家支持,银联要求银联卡至少占银行总发卡量一半,此外,银联也开始苛求双币卡,要求银行发卡量、客户量、交易量都达到银联自己设定的标准,银联才批。
在一场话语权不均衡的拉锯战中,VISA抢先撕破脸皮有点自讨苦吃。VISA的反目可能会刺激银联加大力度铺设海外ATM和POS机,与其正式抢夺海外市场—毕竟看好中国人的商户越来越多。另据悉,在国内市场,银联标准的银行卡芯片将在5年内推出,VISA和万事达可能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