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经济学角度分析银行卡犯罪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0日 11:19  金融时报

  (编者注:稿件为2009年银行卡安全有奖征文活动投稿,征文活动由金融时报主办,广电运通协办,新浪财经提供独家网络支持。)

  林泽锟

  当前,银行卡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为此,各有关部门、相关利益方联合起来,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打击银行卡犯罪,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如何通过有效途径,降低银行卡的犯罪率呢?

  追根溯源,抓住问题症结所在,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措施,防患未然,促进我国银行卡市场环境的健康稳定发展。

  从犯罪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犯罪分子总是试图用最小的犯罪成本获得最大的犯罪收益,银行卡犯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银行卡犯罪分子仅用一些即时耗费成本低廉的工具就能够实施“伪吞卡、伪卡钞、假提示、假公告、假短信、假键盘窃号、掉包、窥号、窃号、制作伪卡”等犯罪行为,获得成千上万的赃款。这种呈几何式疯狂增长的利益驱动,造成了银行卡犯罪分子不惜铤而走险,达到目的。因此,为了有效遏制银行卡犯罪,我们就得从各方面增大银行卡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更沉重的代价,从而降低犯罪率。

  但是目前,在通过法律的惩处提高犯罪成本方面,关于银行卡市场监督和管理的法律法规还很少,比如:信用卡恶意透支和非法套现的法律定义和解释具体是如何、银行卡犯罪如何划分量刑等级、银行卡违规犯罪造成损失时银行和持卡人各自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对这些问题都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明文规定和实施细则。这对银行卡市场监管是一个法律空白,同时由于这种法律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银行卡犯罪行为的猖獗。在公安部门立案查处,提升破案率方面,虽然公安部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雷厉风行对银行卡犯罪分子采取高压的打击态势,但是立法的暂时空白造成有时公安部门难以对不法行为进行犯罪认定和打击。比如当前在法律上对一些新出现的银行犯罪情况还没有明确界定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等,导致了标准不一,公安部门无法采取针对性的行动。再比如信用卡套现行为虽然不难甄别和监测,但因为涉及人数众多,也难以追究其刑事责任,削弱了立案查处的执行力度。

  此外,在媒体上的渲染上,当前整体的舆论导向更倾向于“犯罪分子如何实施犯罪”、“储户如何上当受害”、“公安机关如何侦破案件”、“银行如何应对银行卡犯罪带来的纠纷”等四个方面,而对于“银行卡犯罪分子会被判处什么程度的刑罚”则极少被提及,缺少对“银行卡犯罪分子会被判处什么程度的刑罚”的舆论氛围的营造和法律上的操作,就会减弱了对潜在银行卡犯罪的警示和威慑作用,使犯罪分子产生侥幸逃脱被刑罚,将要承担法律后果的心理,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因此,要很好地治理银行卡犯罪,不仅要全民提高防范意识、银行实施更多更实际的防范举措、ATM厂商应用更高安全解决方案提高设备安全性,还需要司法机关加大银行卡犯罪、银行卡犯罪的惩处力度,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媒体树立正确的宣传和监督导向。兵法有云:攻心为上。通过严谨细致的专项立法,制定银行卡犯罪裁决的法律标准,更准确到位的监督和更严厉的惩处,并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形成司法威慑力,提升银行卡犯罪的成本,使得潜在的犯罪分子都能正视、重视并有所思考和顾虑,减低犯罪可能性,这样才能够从源头上使罪犯的犯罪成本最大化,最终达到减少犯罪率、优化我国银行卡市场环境的目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