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招商银行信用卡率先构建信用卡消费信贷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0日 13:06  新浪财经

  中国信贷消费的增长潜力有多大?

  5月12日银监会出台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在破解这个疑问。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消费金融公司的面世,只是国内消费信贷新时代来临的一个信号。它的背后,不仅仅是国内消费信贷产品正趋向多元化,更代表着一个由消费信贷高速发展带动内需经济高成长时代的悄然来临。

  金融创新 刺激消费 信用卡正独当一面

  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在2009陆家嘴金融论坛曾建议,要推动中国信贷消费大发展,应当实现消费信贷机构体系多元化。目前中国提供消费信贷服务的主体基本是商业银行,造成消费信贷服务体系相对单一,如消费金融公司、专业信用卡服务机构都应该大力发展,一方面丰富信贷消费产品线,一方面加深公众对消费信贷的理解,促进国内信贷消费发展及内需增长,进而带动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形成外贸、投资与消费均衡发展。

  支持扩大消费需求,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金融增长点,而以客户为中心,分析其需求为特征,推出相应的信贷产品就是当务之急。无论这个产品出身如何、形式怎样,若不能被最广泛的民众接受并使用,就不能真正有效地拉动消费。要达到这种效果,开创性和普遍性是两个必要前提。长久以来,中国普通消费者因传统信贷操作繁复而将其拒之门外,为了使消费信贷真正为民所用,首先要创造新的需求,并以用户简便易接触的方式存在。另一方面,就已经出台的消费金融公司征求意见稿来看,因其个人征信评估与拓展金融服务方面尚未完善,令它很难在现阶段施展拳脚。

  相较新生的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模式成熟与客户接受度趋高的信用卡业务,在当前的中国市场上一直承载着“金融创新”和“刺激消费”的双重使命。实际上,领先业界的招商银行信用卡已经构建了一个完善的信用卡消费信贷平台。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信用卡在消费信贷方面的发展,最关键的是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拥有覆盖人生周期的各类消费信贷产品;二是不断完善更便捷的消费信贷服务功能。”

  信用卡消费信贷平台 满足用户各取所需

  根据第三方组织的调查,在客户选择信用卡的原因中,列位第二的是关于信贷方面的需求,更出现一年比一年增加的趋势,是目前所有指标里成长较快的一项。当前,都市主力消费人群对资金的需求一般分为三种,第一,为了临时的资金周转;第二,针对日常消费;第三,一次性的大额支付。招商银行信用卡的个人消费信贷平台的建构正基于此。以2003年首创邮购分期业务为起点,七年来,招行信用卡相继推出针对诸多日常产品的“邮购分期”和“商场分期”业务;针对家装家居、汽车等大额消费产品的“家装易”和“车购易”业务;基于个人账单金额本身的账单分期业务和更加便捷的电话预借现金业务。“人的一生,从毕业、就业,一直到恋爱、结婚生子、养老等人生关键阶段里,装修、买车、旅游、婚庆等需求都需要用便捷的方式去消费。一张好的信用卡之所以能和用户一生一起走,就在于它能为每个人生阶段的商品需求提供满意度与便捷度最高的购买服务。”招行信用卡相关人士如是说。

  好的产品要有好的使用体验,便捷性是其另一个关键点。以招行“家装易”为例,仅5步手续即可轻松办理,无需担保;车购易则能最快4小时办妥贷款买车审批流程,用户只需按月分期地偿还购车款项即可享受免息;电话预借现金只需持卡人一通电话,便可将资金转至其一卡通储蓄帐户。“信用卡不只是一件金融商品,更是一项服务。用户的信任与满意,是招行信用卡在国内消费信贷大发展期间赢得更广泛市场认可的重要标杆。”招行相关人士强调说,“我们一直站在创新的前沿,让用户们经常能惊喜地看到招行信用卡又送来更便捷灵活的全新产品与服务,并且让每个人都按需受益。”

  相较一些银行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因为风险控管而收紧发卡或者相关放贷政策,招行信用卡今年的业务非但不会收缩,反而会加大力度发展信用卡信贷消费业务。这种信心的基础是领先的风险管理经验、开拓与防范并重的风险管理意识、科学逻辑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多年来,招商银行重视累积信用卡专业分析经验,并强调客户数据的经营,将客户需求、操作便捷与动态数据结合起来进行深度立体的经营,在满足持卡人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把控好银行的风险指标。

  招商银行信用卡七年来和持卡人一起成长,并同持卡人培养了良好的互信关系。当众多企业面对市场寒冬采取收缩的策略时,作为中国信用卡的领先品牌,招商银行以实际操作和切合需求为出发点,更坚定地和广大的消费者站在一起,用大家的“和力”推动消费行为、鼓励消费信心,用产品和服务更快地恢复和振兴社会经济。预期招商银行构建的信用卡消费信贷平台将带动整个信用卡产业在消费信贷服务上的全面更新,进入一个新纪元。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