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卡市场应更加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 15:28 中国经营报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聂俊峰

  此次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关于信用卡产业环境的提案引起了人们对银行卡市场外部环境的关注。毋庸讳言,中国银行卡市场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确实面临着外部生态不佳的挑战。正如马蔚华建言,这些挑战迫切需要对银行卡立法、监管、财税和市场准入政策进行积极的应对与调整。

  之前,有学者提出双币卡威胁中国金融安全,在银行卡对公众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公众有必要知晓银行卡背后的“秘密”,厘清银行卡产业垄断与竞争的实质:在中国银行卡市场上,银行卡组织究竟需要何种竞争态势?中资银行发行双币卡、持卡人使用双币卡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的金融安全受到了“威胁”?银行卡跨行交易系统(当前仅有银联一家)究竟是一个商业化的个人支付结算系统还是隶属于央行支付清算的政府体系?它们中间到底谁是国家支付体系的核心,谁对金融安全起决定作用?

  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社会支付体系的核心是中央银行资金转账系统,银行卡组织所代表的跨行转接清算系统仅仅是社会支付体系的一个辅助枝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发布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是中国金融的“大动脉”,相关运营管理也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反观,银联以及与银联类似的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服务对象主要是消费者和各类商户,运营方式上目前均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实行商业化经营。正因如此,人们看到银行卡组织近年来就跨行取款、跨行查询收费、废除双币卡、强推“直连POS”等举动无不体现了一个股份制公司“以盈利为目的”的价值诉求。银行卡组织的身份不等于政府,其提供的服务不等于政府的公共服务。银行卡组织不是国家金融支付体系的核心,更不能代替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职能。因而,银行卡在全世界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互连互通进而汇通天下的过程,银行卡的跨行、跨境使用对国家金融安全没有必然的影响。

  其次,银行卡交易的信息交换并不会导致个人信息的外泄。在一笔交易发生的过程中,诸如银联、Visa、万事达之类的“开放型”银行卡组织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只包括交易金额、银行卡卡号,银行卡有效期,以及卡片背面的校验码(CVV/CVC/CVN)。其余关于持卡人“贵姓”、“贵庚”等信息完全由发卡银行(不论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保存,而且,信用卡无密码消费早就是全球通用的惯例。这些都是银行卡“卡片背后”业已成型并行之多年的“潜规则”。因此,不能断言中国人使用双币卡、国际组织与中资银行合作发卡就会导致个人信息被外国人掌握、“密码被外国人窃取”进而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和商业安全。

  第三,在金融支付全球化的时代,卡片背后的资金和信息交换与流动是一个开放经济体所必须的。银行卡市场作为商业银行零售银行服务的一部分,不应也不可能“自绝”于后WTO时代的金融大变局。中资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外资银行拓展在华业务都必然伴随着相关金融信息和技术的共享。“关起门来冷眼向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不能因为在双币卡、银行卡组织开放等问题上的歧见就认定商业银行“不顾国家金融安全”、“不支持民族银行卡产业”。即使是双币卡的“内卡外抛”问题,商业银行的处理也是符合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合乎“藏汇于民”的政策导向。

  诚如马蔚华所言,银行卡市场需要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由此而确保金融创新的可持续性。人们不难看出“塑料卡片”与所谓“金融安全”之间的真正关系。不论是未来对中资、外资开放银行卡跨行转接市场,还是允许中资银行以“大间连”为契机构建第二个银行卡跨行交易平台,这些开放与准入措施只会有利于社会支付体系效率的提高而不会危害“国家金融安全”。

  (作者系中国银行银行卡专家,本文仅为个人观点)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