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信用卡世纪到来(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 13:04 《钱经》杂志

  城市中的信用卡

  文/cathlen

  经过13个小时的飞行,凌晨4点钟,我拖着一个硕大无比的行李箱,站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出关口,箱子里是厚厚的一摞50英镑面值的钞票。这是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因为害怕汇票的麻烦,父亲为我准备的是英镑现金,那一叠钞票还真是有一定厚度。我到现在记忆犹新。

  父亲把钱归为“危险的东西”,因此坚持把这叠现金放在托运的行李箱中,这让我在沿途的13个小时里把所有能遭遇到的关于那叠钱丢失了的幻想挨个想了个遍——对于一个不折不扣的拜金主义者来说,我唯一的想法是如果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只有钱和护照绝不能丢,因为这两样东西能确保我安全地打道回府。

  本世纪初,中国金融服务还没有发展到如今这么到位。读书的头两年,我每次回英国行李箱里都要放上一笔“巨款”,那一整年的学费每回都让我在机场等行李的时候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如今,出国的孩子们人手一张双币卡,而且还是子母卡,他们在国外刷卡消费,父母在国内结账还款,着实给身处异乡的中国游子们增添了很多安全感。后来,趁着一次放假回国,我也申请了一张。虽然经常在刷卡的时候遭遇拒付,但只要每回把一整年的学费顺利交付完毕,我的心也就放下了。

  或许是国内这张信用卡让我遭遇了太多次的拒付。在一次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我有了一张英国Barclays银行的信用卡Barclaycard。

  还记得刚到伦敦的第一天,我拉着homestay(英国的寄宿家庭)的老太太陪我去银行开户,在英国,没有银行账户基本上等于寸步难行。签约电话合同需要能证明地址的银行账单,办理深根签证、续签都需要银行账单,在伦敦的那6年里,我遇到最多的英文单词就是“bank statement”(银行账单)。可是第一天我没能如愿以偿地申请到一个普通的Barclays银行账户,看着那位英俊的客户经理跟老太太很绅士地说了一番话,我也没怎么听明白,第一天到英国的英文水平基本上等于不会。最后老太太用很遗憾的语气告诉我,我还不能申请银行账户,因为我没有学校的证明信。

  复活节假期一过,我开始上课了。拿到学校开具的证明信,我再次来到了Barclays银行,一直很喜欢这家银行的客户服务,虽然每次排队也让我恨得咬牙切齿,但轮到你时那种感觉就是世界尽在掌握了,客户经理会把你的要求当成他最有价值的事,不管你的后面有多少人在等,他的眼里都只看得见你。

  学校的证明信帮了大忙,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来自Barclays英国最古老银行的Debit Card(借记卡)和一本支票。从此这张卡陪伴着我度过了在伦敦6年的学习和生活。支票倒是换了好几本,自从在咖啡店打工的我亲眼目睹一位英国老太太拿着一张2镑多的支票买了一杯咖啡后,我也开始我的支票支付生涯。

  在伦敦,我经常钱包里除了卡和一些零钱硬币,纸币几乎见不着。以至于有一回,我刚考上大学那会儿,父母千里迢迢从中国来看望我并参观我的大学,还顺带给我送了好多银子,我欢天喜地带他们去银行体验存款的尊贵服务,然后同游海德公园。到了中午,父亲说他饿了,想在旁边的咖啡馆休息一会,吃点东西,当我选好一堆美食掏出卡准备付账的时候,美丽的服务生告知我,店里只接受现金支付,可我身上几乎没有现金——那是我最糗的一次,父母大老远的来给我送银子,我却让他们挨饿走了好几条街陪我去找取款机。

  某次转账业务后,那位带有印度血统的英俊的客户经理极力向我推荐一种叫做Barclaycard的卡,他说有了这张卡,我只需要每月付7镑(相当于一种保险)就可以拥有权力,在无法偿还欠款时由Barclays银行会为我付清所有的欠款。介绍完后,他充满期待地看着我,问道:“你要申请吗?”“Why not?”(当然,为什么不?)直到后来又一次来到银行办理业务,我才弄明白原来这张Barclaycard就是需要有很高信誉度才能申请的信用卡。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能拥有那张Barclays银行的信用卡是多亏了父母送来的银子。

  尽管伦敦人礼貌而友好,但保守是他们一贯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我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要想在Barclays银行开个户有多不容易、必须得在账户里保持至少2000英镑的余额等等,虽然不知这些信息是真是假,但假如之前的中国人有不良的信誉记录,从而影响后去的中国人的信誉度而造成他们无法开户,是绝对有可能的。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