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银行卡产业风险管理现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 18:39 新浪财经
银行卡的安全与风险始终是一个为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持卡人关心的话题。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保护持卡人资金安全、构建健康安全的用卡环境,已不仅是促进民族银行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更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产业的高速发展,目前国内银行卡法律制度环境建设稳步改善,尽管各类银行卡风险初露端倪,但整体风险状况仍处于较低水平 当前,中国银行卡产业正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时期。然而伴随着产业的高速发展,各类银行卡风险也逐渐凸显。银行卡产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三大类:欺诈风险、信用风险及账户信息泄露风险。 欺诈风险作为银行卡风险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风险类型,与普通持卡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较大。据中国银联不完全统计,全国银行卡欺诈风险案件近年来有一定幅度增长,但发案数量和欺诈金额在总体上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又以借记卡的账户盗用类型为主。这些情况与我国银行卡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银行卡存量以借记卡为主的情况基本吻合。并且,目前国内银行卡欺诈手法中除了短信诈骗等传统手段外,也出现了利用网络病毒盗用持卡人信息等新手段。欺诈手段的不断翻新,既反映了当前全球化浪潮下境外银行卡风险不断向中国境内传播的现状,也映射出目前我国持卡人在安全用卡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信用是现代商业社会运转的基础,也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必要前提。目前中国国内信用卡业务处于刚起步阶段,就其风险状况来看,内地信用卡市场的主要风险指标一直低于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整体信用风险尚不显著;但韩国、台湾地区在其信用卡业务不断发展时忽视了风险控制所造成的危机,应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除此之外,银行卡账户信息泄露的风险也是当前全球银行卡产业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风险类型。账户信息泄露事件涉及面广、危害性强,2005年美国卡系统(Card System)公司发生的账户数据泄露事件,影响了全球范围的4000万持卡人,也为国内银行卡产业同行敲响了警钟。 中国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发卡银行和中国银联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银行卡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各项银行卡风险管理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尽管当前中国银行卡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司法机关、各发卡银行以及中国银联等,都对银行卡风险管理工作予以了高度关注,未雨绸缪,不断推动完善我国银行卡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环境。在产业各方的积极推动下,2005年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五),明确规定了各类信用卡犯罪行为,补充界定了伪造信用卡的各个环节,有效威慑了银行卡犯罪行为。 与此同时,在中国人民银行等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发卡银行与中国银联积极加强自身风险控制,联合公安司法机关及有关方面,共同致力于创建安全的用卡环境,为建立全面的银行卡风险防范合作机制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银行卡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得到不断改善。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颁布《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法律制度、完善受理市场建设、宣传教育等角度对银行卡风险管理各方面工作提出了要求,体现了政府对银行卡风险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希望;2006年全国银行卡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进一步指出银行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从完善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金融信息安全及加大风险管理技术创新力度等方面,对银行卡风险管理工作做了具体要求。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行业主管部门相继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和促进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关于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相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风险问题做出了全面细致的工作要求,为我国银行卡风险管理的政策环境得以有效改善,促进国内银行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险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健全,联合防范风险初见成效。2004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工作。截至2006年10月底,该系统已收录近5.3亿人的基本信息,各商业银行累计查询信用报告4300多万次,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体系的建设,实现银行卡产业内的风险信息共享,中国银联和各发卡银行共同建立了专业的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为实现各发卡银行间的信息共享,及时掌握银行卡风险的最新动态创造了有利条件。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自2003年开通以来,风险信息数量已突破52万条,各发卡银行查询次数累计达3800万次,查获的风险报告突破9万份,在银行卡风险控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项行业规范标准陆续出台,为风险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由中国人民银行等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并出台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V2.0)》、《银行卡联网联合规范》等一系列银行卡产业规范标准,为建立国内统一的银行卡管理规范,有效提高国内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与此同时,为加强产业各方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协作,银行卡产业各经营主体积极联合建立各项行业内部规范。2004年,各发卡银行及中国银联组成了“中国银联风险管理委员会”,针对国内银行卡风险管理存在的各种薄弱环节,联合制定和出台了在账户信息安全、受理市场风险管理以及风险信息共享等方面共25项重要制度规范,在打击银行卡犯罪,加强国内各发卡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各方携手建立合作机制,打击银行卡犯罪卓有成效。为了增强打击银行卡欺诈的工作力度,中国银联携手各发卡银行共同构建跨行业、跨机构的风险防范合作机制,并于2006年成立了“银联卡反欺诈服务中心”,向持卡人、公安司法机关以及各发卡银行提供各类银行卡反欺诈支持服务,建立起了由73家发卡银行及各级公安机关在内的600余人的全国性风险联系人网络。中心成立以来,在协助境内外司法机关打击银行卡犯罪,预防、处置各类银行卡欺诈风险事件,完善持卡人权益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6年11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和公安部的指导下,中国银联成功主办了“2006年银行卡风险管理高层研讨会”,进一步为产业各方交流风险管理和反欺诈经验,联合打击银行卡犯罪提供了平台和契机。 积极开展科研创新,银行卡风险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各发卡银行对利用技术手段创新保障持卡人用卡安全非常重视,通过积极开展风险控制的相关技术研发,引进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短信提示、密码刮刮卡等安全方式和手段,保障持卡人的合法权益。与之相配合,中国银联也通过发布“银行卡风险季度分析报告”、“风险参考”等形式,积极协助各发卡银行了解最新银行卡风险形势,并利用商户风险监控系统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协助发卡银行和公安机关侦破案件,为有效打击银行卡犯罪等方面提供支持。 联合开展风险宣传,安全用卡知识得到广泛普及。为加强持卡人安全用卡意识,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2005年,各发卡银行和中国银联在全国开展了“刑法修正案及银行卡安全知识”的宣传活动,编写、发行《银行卡安全使用常识》600多万册。 针对银行卡欺诈犯罪在节假日多发的情况,中国银联在春节、“五一”等节假日前夕发出安全用卡的温馨提示,正面引导持卡人注意用卡安全。2006年,中国银联又携手国内80余家发卡银行,共同发起“放心用卡、安全支付”联合宣传活动,通过客服语音提示、招贴海报、分发宣传折页、播放安全用卡Flash等一系列形式,帮助持卡人增加银行卡风险防范意识,熟悉、掌握防范银行卡欺诈的知识和技能。 (中国银联银行服务部供稿)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