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电子支付:产业化之路有多远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 07:5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改变消费交易习惯远离伪钞细菌困扰 可望实现金融服务随时随地随人支付 尹 婕 吴 媛 “电子支付迅猛发展的态势已经深刻影响到中国金融业,不仅仅是所谓的技术问题,具体的传统业务的操作方式问题、工具问题,还影响了整个金融业业务发展的模式甚至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秘书长曹红辉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电子支付高层论坛上如是说。 改变消费交易习惯 曹红辉说,如果电子支付仅仅是基于所谓的卡机支付、网络支付、手机或移 动支付,在传统的银行业务,还不至于成为一个革命性的话题。之所以说电子支付有可能对金融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是因为它有可能成为随时、随地、随人支付的服务方式。 “十一五”规划将电子商务列为重点推动领域,作为电子商务重要环节的电子支付,正逐步成为我国小额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王国刚认为,电子支付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便利各类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的交易行为。它是各种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载体,这样一种新的载体在中国有效展开,将改变人们的消费和交易,使交易行为更加便捷、安全。 电子支付在中国有效展开,将改变人们的消费、交易习惯,在新领域中,人们的支付行为更加便捷、安全。国人深受伪钞之害,而电子化的交易可有效避免。王国刚说,“我们大家每天接触的大量纸面钞票里面传递着多少的病毒,而电子化没有这个问题。” “这种新的业务模式极大地对现有的金融业、传统的业务模式产生挑战,也产生推动、促进作用。”曹红辉说。 移 动支付尚未广泛展开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支付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目前,网上支付只是借助于互联网作为平台,实际上还是通过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进行,移 动支付在我国还没有广泛展开。 王国刚说,现在中国主要是以银行卡为主的电子支付,但据他了解,银行卡支付也非常有限,发卡量有9亿多张,实际使用量却只有2亿多张,从这个角度来讲,和发卡数量相比,银行卡起的作用大打折扣。 曹红辉对银行卡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虽然银行卡近几年发展迅猛,去年已经达到了9.6亿张,但真正持有信用卡的数字是1200万张,也就是说,相对于13亿人口来讲,绝大部分人没有自己的信用卡。 但是大部分的银行对电子支付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将它当作是传统业务模式的采用的新的业务、新的产品、新的工具加以引进,而没有认识到它有可能对传统的业务模式、传统的银行组织结构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有关专家指出,大家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制约了电子支付发展,安全性成为电子支付发展一大瓶颈。 安全便捷有待改进 王国刚谈到,要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实现双方交易行为的有效性、便捷性问题也需要深入研究和拓展。电子支付在中国整个金融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它的了解不够,从而使得它有效的功能不能真正展开。 关于电子支付的创新问题,曹红辉说:“不仅仅要把电子支付作为延伸传统经营模式的一种手段,还要展开全新的创新。”他提出关于风险控制,关于交易行为的双向确认,这些关键技术还需要攻关,因为一种技术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他提出业务的创新急需与市场的需求密切结合,要有效地替代传统的支付宝,必须要创造一种真正的有价值的金融的产品,否则只能在金融机构内部展开竞争。 电子支付不是简单的金融业加上电子化的结果。“我们说电子支付未来成为一个产业,是因为它完全有可能派生出一个新的产业,这个产业有可能是基于银行业、证券业、基金业、保险业加上现在各种第三方支付的平台,共同孕育、产生、推动的。”曹红辉表示。 对于电子支付未来能否蓬勃发展,曹红辉说:“我不是给大家泼冷水,我认为一个真正成熟的电子支付产业的形成需要两代到三代人的努力。”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