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打造民族品牌 应对国际同业竞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 17:15 《中国金融》 | |||||||||
打造民族银行卡品牌 应对国际同业竞争--访中国银联董事长刘廷焕 本刊记者 林铁钢 记者:最近两年,广大群众普遍反映手里的银行卡多了,持卡消费频率上升,特别是持有带银联标识的银行卡,消费方便多了。请您介绍一下中国银联近年来在推广银行卡联
刘廷焕:中国银联成立于2002年3月26日,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中国银联的主要职责是:建设运营全国跨行信息交换系统,促进受理市场建设,推动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资源共享;制定跨行交易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协调和仲裁跨行交易业务纠纷;经营和管理“银联”品牌,推动民族银行卡产业发展。 中国银联成立三年来,始终本着从大局出发,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着力打造民族品牌,取得的成绩相当显著,效果非常突出。如果没有银联的推动,中国银行卡业的发展不会有今天这样好的势头,很可能还处在过去那种各家银行自成体系的状态——分散投资,分散推广自家产品,网络互不联通,从而导致一种无序、重复投资、效率低下的局面。在中国银联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亲自关怀,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做了大量的组织、推动和政策指导工作,各商业银行积极配合、参与,使我们能够顺利实现成立之初确定的基本目标。过去三年中国银联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 2002年的工作重点是实现联网通用“314”目标,即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内地300多个地市级以上城市银行卡实现联网运行;全面实现100多个大中城市各类银行卡跨行通用,并在北京、上海等40多个大中城市实现了各类银行卡的异地跨行通用。当年还开始发行“银联”标识卡。 2003年,中国银联以“通用、用好”为工作重点,加大受理市场的建设力度,努力提高跨行交易成功率。我们在全国348个地级市和336个县级市实现了各类银行卡异地跨行通用,同城和异地跨行交易的成功率由银联成立之初的73%和48%分别提高到88%和 81.5%。 2004年,中国银联开始着手创建民族支付品牌,建成并投产了国内惟一的新一代高效率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系统。积极推动国际化进程,成功地实现了与香港、澳门联网,实现了人民币卡在香港、澳门的联网通用。完善了国际化的银联卡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发行了1000万张银联标准卡,开发和推广了跨行转账、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业务。 目前,我国的银行卡联网通用效果逐渐显现,初步形成了联网通用与持卡消费的良性互动、交替增长的可喜局面。截至2004年9月底,全国发卡机构有146家,全部加入银联网络,发卡总量达7.62亿张,比2001年底增加3.73亿张,增长96%,受理商户为29.8万户,比2001年底增加14.8万户,增长98.7%。安装POS机47.6万台,ATM6.3万台,分别增长70%和65.8%。2004年上半年,全国银行卡交易总额为12.4万亿元,直接消费金额2548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3.2倍和4.3倍。刷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1%上升到2004年的4.9%,在深圳、广州等用卡环境较好的城市,这一比例已达到20%左右。在跨行交易方面,2004年1~11月,实现跨行交易16.5亿笔,交易金额为6038亿元,分别是2001年全年的5.3倍和6.6倍。 上述成绩的取得,都与中国银联所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也说明银联成立以来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其战略决策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中国银行卡市场巨大的潜力相比,目前我国的银行卡产业还处于初创阶段。中国有13亿人口,而银行卡总量仅有7.6亿张,人均持卡数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和地区,银行卡的功能开发和用卡环境也存在很大差距。但这些差距同时也意味着我国银行卡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在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您认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刘廷焕:目前,我国银行卡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银行卡市场参与各方要形成共识,尽快树立中国银行卡的民族品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金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上主要的银行卡公司必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力度。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在这关键的几年内形成自己的民族品牌,中国的银行卡将丧失宝贵的发展机遇。银行卡的性质决定了银行卡产业是一个综合性、集约型、规模经济主导的联合产业,我们必须联合各方力量,汇集各种资源,打造统一的银行卡民族品牌,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拥有定价权,从而避免受制于人。此外,银行卡业的壮大还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节约大量社会资源。发展民族品牌,要求银行卡的相关各方(特别是发卡行、商户、持卡人)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千方百计改善国内用卡环境,从根本上扭转过去那种单打独斗、自成体系的习惯思维。中国银联的诞生,使创建银行卡民族品牌成为了可能,也为各家银行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各方共赢的局面。 二是争取国家在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虽然近年来银行卡发展很快,但目前银行卡受理商户数量太少,用卡环境颇受局限。对此,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政府提供税收和产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不断改善持卡消费环境,支持和鼓励商户及个人用卡。 三是要提高人民币卡的市场份额,特别是要尽快推动人民币卡走向世界。在银行卡品种方面,不仅要继续巩固借记卡市场占有率,更要大力发展信用卡。为此,中国银行卡业应当采取扩张战略,将人民币卡做大做强,从而与国际银行卡公司抗衡。当然,这种扩张战略不应是盲目的、不计成本的扩张,而是有针对性的、富有成效的扩张。 四是尽快提高我国银行卡业的综合服务水平。银行卡业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用卡环境,提高银行卡的发卡、刷卡以及清算速度,改进网络维护服务,真正为广大商户和持卡人提供方便、安全、快捷的服务。 记者:正如您刚才所言,现在国际上各大银行卡公司都在看好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对此,中国银联将采取何种对策? 刘廷焕: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和人口大国,银行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像美国的VISA和万事达、日本的JCB那样的民族银行卡品牌。这种状况制约了我国在银行卡标准和规则制定方面的话语权,直接影响着民族银行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我国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构组织。我国在发卡方面虽然市场集中度较高,但国内最大的几家发卡行与国际知名发卡机构在业务品种、交易规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收单及相关服务方面,尚未形成任何具有相当规模、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构。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领域的开放步伐将大大加快,国际银行卡公司必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因此今后几年是中国银行卡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为了应对挑战,我们应当选择“快速扩张”的道路,尽快打造民族银行卡品牌。首先,我们必须充分把握国际国内银行卡产业迅猛发展的机遇,在品牌覆盖方面牢牢把握境内市场,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中国银联已在香港、澳门、新加坡、泰国和韩国建立了受理市场。其次,在产品方面,要在巩固人民币借记卡的同时,大力推进人民币信用卡、外币银行卡以及其他各种支付产品的发展,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银行卡产品体系。第三,在品牌服务方面,要强化对发卡银行、收单银行、商户、持卡人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尽快缩小与国际品牌在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第四,在品牌基础方面,我们将加强标准、规范体系战略核心资源和能力的建设,为中国银行卡打造品牌培育良好的环境。总之,只有将民族品牌做大做强,我们在与国际品牌竞争和合作时,才能占领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推行银行卡的过程中,参与各方也存在一些矛盾和误解。中国银联作为一个联合组织,承担着协调和仲裁跨行交易业务纠纷的职责,您认为应当如何正确处理银行卡市场参与各方的矛盾,平衡各方利益? 刘廷焕:从根本上讲,银行卡市场参与各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们之间主要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将这个市场建设好,可以实现多方共赢。因此,我们不能把中国银联、发卡行和商户视为相互争利的矛盾体。实际上,目前银联向特约商户收取的费用仅仅占其经营成本的极少部分,而且我们的收费标准也大大低于国际水平。我们应当看到,使用银行卡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商业环境,便利持卡人,而且可以刺激持卡人的消费欲望,从而提高商户的销售额,降低其经营成本。因此,只要有关方面加强宣传,多做解释工作,使市场各方达成共识,包括收费在内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都能迎刃而解。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国家尽快出台银行卡管理条例,使发卡、用卡以及相关收费有章可循,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 记者:最后请您谈一谈中国银联今后的发展思路。 刘廷焕:中国银联未来几年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把银联品牌建成国际主要银行卡品牌,把银联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行电子支付公司。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提高产品质量,推动联网通用向纵深发展,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效率的联网通用。力争到2006年年底,所有商户、机具实现“一卡通用”,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0%以上。 二是与各家商业银行共同加快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为持卡人创造良好的用卡环境。 三是积极推进银联卡的国际化进程,争取实现人民币银联卡在亚洲以及中国人经常到访的欧美国家的主要城市和主要场所使用。 四是加快产品和支付渠道创新,构建银联产品服务体系,推动银联标准卡的发行,力争到2006年年底发行银联标准卡超过1亿张。 五是完善对商业银行、商户、持卡人的服务组织体系,建立科学有序、合理高效的客户服务运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