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行在非政策性商业融资战场打退堂鼓

2013年10月29日 07:26  21世纪经济报道 
图1图1
图2图2

  10月27日,周日。港股上星期四连跌,恒指全周累挫逾600点。内地同业拆息抽升、盛传五大商业银行上半年呆坏账拨备激增,成为跌市“元凶”。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举行在即,彭博上周报道,五大内银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拨备达221亿元人民币,按年大增二倍。另一边厢,根据渣打银行[微博]在三中全会前的估算,地方政府未偿还债务规模达24.4万亿元人民币。地方贷款逾半由上市内银提供,当中有多少无法收回,再度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政策大行举足轻重

  个人财富攸关,投资者在意的自然是上市内银。然而,商业银行只是地方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图1】,欲掌握地方政府信贷危机的全貌,除了内银的状况外,还得深入了解其他环节。在【图1】所示六大资金来源中,以内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s〕和信托最引人注目,坊间评论亦每多围绕这三个环节下笔。

  却其实,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以至信托,论规模皆比不上国家开发银行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贷款。这家政策性银行既在地方融资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跟商业银行之间的“互动”环环相扣,间接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债务的依赖。三中全会揭幕在即,是时候为地方债务争议补上这片“空白”了。

  以资产规模而论,国开行乃全球首屈一指的政策性银行;强如世银,资产总值亦仅及国开行的四分之一。这个比例,是按照世界银行[微博]资产规模约3140 亿美元,国开行则为1.23万亿美元(约7.5万亿元人民币)计算出来的。

  作为政策性银行,为地方政府基建发展提供资金,是国开行“应有之义”。从【图2】可见,迄去年底,国开行向地方政府发放的贷款,占该行资产总值接近四成半。据投行的估算,国开行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贷款,今年稳步增加,令总额于6月底攀升至3.6万亿元人民币;此长彼消,地方债占国开行资产总值的最新比率,相信已超越去年底水平。

  国开行虽是一家以配合国策而非盈利为首要目标的“超级银行”,但从该行的贷款组合可见,这家政策大行近年出现转型的倾向。这当然不是说国开行配合国策的目标有所改变,老毕口中的“转型”,指的乃涉及国开行的非政策性商业贷款时有所闻,不少且与香港上市企业扯上关系。

  “转型”叫停?

  去夏,阿里巴巴[微博]私有化在港挂牌的B2B业务兼向雅虎回购部分股权,国开行为相关交易发放了20亿美元贷款。数月后,该行再接再厉,为港交所以22亿美元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提供大部分融资。据去年与国开行竞逐融资生意的投行所言,该政策大行提供低息贷款既易如反掌,又不必透过银团放贷,价与量皆占尽优势,国开行积极参与私企融资,令事事讲求利润且必须控制风险的商业银行知难而退,放弃与国开行竞争。

  然而,今年形势大变,先有国开行叫停为卜蜂(内地称正大)向汇控购入平保股权提供巨额贷款,后有该行拒绝参与一个内地财团向AIG购入其飞机租赁业务的贷款银团。在双汇国际本月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 Foods) 的“世纪交易”(中国公司有史以来对美国企业规模最大的收购),只见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的参与,国开行无影无踪。

  更令人意外的是,阿里巴巴今年5月筹借80亿美元,其中20亿美元用作去年国开行20 亿美元贷款的再融资,参与银团的金融机构多达22家,但与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一样,只见中行(澳门分行)身影,国开行不知所踪。

  国开行一改去年的勇进态度,于非政策性商业融资战场打退堂鼓,一方面可能出于中央对其转型未必认同,但亦可能涉及国开行重新加强对地方债的投放。在这一点上,国开行跟商业银行的“互动”,值得投资者格外留神。

  “便宜钱”不绝 债瘾难断

  内银持有不少国开行发行的债券,这种投资工具回报虽低,利息收益不如贷款,但国开行债券享有监管机构给予接近零风险的对待,内银毋须为持有相关债券预留资本。

  在钟摆的另一端,国开行有中央政府作后盾,信贷评级跟主权债相等,内地、香港以至国际投资者皆乐意持有。换句话说,国开行既可轻易以极低的借贷成本从市场取得资金,内银持有该行债券亦不会令其借贷空间受到限制。

  国开行今年在私企贷款战场转趋低调,若与该行重新加强地方融资角色有关,那么这家政策大行透过发债获得的资金,最终会否用作购入内银的地方贷款组合?

  由彭博记者Henry Sanderson和Michael Forsythe 合撰、今年出版的China's Superbank: Debt,Oil and Influence-How China Development Bank is Rewriting the Rules of Finance(直译为《中国超级银行:债务,石油,影响力——国开行如何改写融资规则》),对国开行这家“超级银行”有深入浅出的论述。三中全会揭幕在即、地方债危机再度浮面,这本新书,不失为了解中国国策的“适时”读物。

  本文版权所有:香港信报财经新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已5死38伤
  • 体育国锦赛-丁俊晖绝杀胜 卫冕冠军出局 视频
  • 娱乐杨采妮19年情修成正果 周六新加坡办婚礼
  • 财经审计长讲秘闻:刘志军案上报前沉默1小时
  • 科技谷歌将推新款谷歌眼镜:适用戴眼镜者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解密:蒋介石晚年曾密约毛泽东访台
  • 教育盲人国内高考遭遇不公 自学雅思赴英留学
  • 沈建光:上海自贸区的四大难题
  • 赵伟:贵州能否实现瑞士梦
  • 叶檀:世上已无计划煤
  • 朱大鸣:开发商不差钱 楼市疯过09年
  • 张五常:什么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