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资行变乖 新发行产品异常保守

  ⊙本报记者 涂艳

  在回顾外资银行的问题结构性产品时,口诛笔伐甚至对簿公堂的案例似乎从来就没有终止过。到底是海外环境之过、产品设计不周还是销售行为欺诈之罪,至今仍是各说各理。虽然星展银行起诉客户的事件才浮出水面,但事实是,从普通投资者到私人银行的高端客户,均没有逃脱理财资产缩水的尴尬。

  2008年底至今,国内银行似乎逐渐认清海外市场巨大的不确定因素,中外资银行特别是结构性产品的主要发行方——外资银行在结构性产品的发行风格上发生了剧变,异常保守成为主流。

  据普益财富对2月份结构性产品的发行情况的统计,上月包括6家外资银行和2家中资银行在内的8家银行发行了挂钩利率和指数为主的共计34款结构性产品,其中,外资行仍占据绝对数量,达到29款。但是从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来看,稳健甚至保守的风格很明显。

  例如,这34款产品全部为保证收益或者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也就是说,即使行情不佳或者挂钩标的最终不能落在产品的预期之中,投资者也不会面临本金亏损。普益财富的这份月报中还披露,连花旗银行在2月份发行的2款QDII产品都属于此类。另外,在这些理财产品设计中,观察期也明显增多,部分理财产品采取逐日观察,有效地提升了盈利机会。这和以往外资行结构性产品从头至尾只设立2个观察日相比,可谓焕然一新。

  但是,保守归保守,保守的产品是否有投资价值仍需另当别论。记者观察了某行在近期发行的一款股票挂钩部分保本型理财产品后发现,该产品将5只H股的股价作为挂钩目标,投资期限为1年,保证90%的本金安全。而其本质上是在谋取5只股票在每个观察日落在原先股价的100%-105%之间的概率,同涨的天数越多的,获得的收益越大。所以,虽然它共设定了360个观察日,但是5只股票的表现却很难判断,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也需要投资者自己考虑。

  另外,由于我国的私人银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私人银行的人员配备、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和管理能力还较低下。而受到政策环境及法律保障的制约,即使是具备悠久私人银行历史的外资银行也未必能保证每一款产品的高收益和稳定性。所以,投资者更需要擦亮眼睛,所谓“兼听则明”,保持对理财专业机构和人员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的态度,或许您的资产将更有保障。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