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外资行喊冤:期限未到定论尚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 08:20 每日经济新闻

BY  陈珂 每日经济新闻

  近期,一份《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2008)》把国内理财市场搅和的“风生水起”,尤其是曾被普遍认为财富管理经验丰富的外资银行,也遭遇了市场信任危机。(见本报3月4日《被评“最差产品”外资行仍主推高风险品种》)

    昨日,记者从几家外资行收集了反馈信息,以冀帮助投资者理性、全面看待外资行产品。

    目前,被市场广泛质疑的外资行产品,主要是票据型结构产品。而实际上,这些产品尚未到期,亏损性质属于浮动表现。

    以花旗(中国)推出的一款人民币结构性投资产品为例,该产品挂钩5个股票组合,每一股票组合由2只挂钩股票组成(目标与非目标股)。产品到期后,若至少3个组合中目标股表现优于或等于非目标股票,投资者即可获利。但目前,该产品被评估为负超额收益。

    对此,该行有关人士表示,该产品2008年10月才到期,实际投资回报只有在到期后比较5个股票组合表现后方能得出,因此当前无法计算该结构性投资帐户的“超额收益率”。

    同时,对于东亚(中国)一款QDII出现60%的亏损,该行的解释是,根据合同,只要挂钩股票内最逊色股票的表现没下跌超过8%,投资者将可获15%的年化收益率,跌幅不超过30%,客户能保证本金安全。但由于产品发行后恰逢港股调整,所挂钩股票最差表现已下跌超过50%。

    据悉,汇丰、渣打等银行受质疑的产品,也存在类似现象。

    从以上外资行的解释可以发现,市场因素是产品表现差的主要原因,而长线持有则被认为是最理性,也是度过危机的唯一手段。以上述QDII为例,该行财富管理部认为,这款产品是最长3年期的结构性票据,投资者应以到期金额来厘定是否亏损。

    但值得关注的是,年初以来,多款中资行票据结构型产品,均以0收益收场,而其产品的设计更被诟病为不合理。同样,如果外资行产品也存在设计问题,持有时间越长也并非最佳之举。

    对此,一外资行向本报提供了该行自2006年开始在中国零售银行市场推出结构性产品后,所有发行的以人民币或美元计价的票据结构性产品资料。

    资料表明,2006年至今,该行共有9款结构性投资账户和1款QDII结构性票据已到期,全部为客户赢得正数的绝对收益,“超额收益率”平均值为+3.77%。同时,五款“涨跌双赢”产品中有一款也于今年2月到期,最终收益为4.64%,较同期美元存款,超额回报为+0.54%。

    某外资行财富管理部人士认为,没有银行愿意销售一款亏损的产品。推出挂钩海外股票的产品,首先要考虑该市场是否处于理性介入的时期,以及投资者对投资海外的理念是否成熟。

    而对于在《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2008)》中指出“花旗、汇丰、恒生、东亚等4家外资行存在信息不透明现象,导致客户难以正确判断赎回时机”的结论,外资行则显得有些委屈。

    有外资行表示,在产品购买之初,银行均会向客户提供详细的产品说明书,包括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包括最好和最坏)该产品的表现状况分析。而对于运作期内,客户也可以从客户经理处获取即时的产品信息,并在网站等渠道针对某些特定产品,如QDII产品每月公布逐日结算价。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