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资银行全面进入 中资银行有喜有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 02:15 中国经济周刊

  两三年内不是对手,争夺人才着实堪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林深

  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国内人民币业务市场跨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3月20日下午6时,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发布消息,批准汇丰、渣打、东亚、花旗4家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独立法人机构开业,4家外资法人银行将在完成工商登记等法定手续后正式对外营业。

  在它们之后,恒生、日本瑞穗、荷兰银行、美国摩根大通等8家外资银行也正在积极改制筹建中。自去年12月11日中国覆行入世承诺全面开放银行业后,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开始生效。按照规定,外资银行只有在改制成国内独立法人银行后,才能经营全面的人民币和外币业务,与中资银行共享“国民待遇”。

  据了解,首批获得开业许可的外资银行将于4月正式对外营业。但今年以来,这些银行在网点布局、业务品种推动、人才扩充等领域早已厉兵秣马。对此,业内普遍持积极态度,认为外资银行的实质介入能提高金融整体运营水平,提升国内银行的业务能级,减低风险,形成共同竞争的良性局面。原本对于外资银行会大幅冲击国内银行的担忧,现在看来,至少短期内不会发生。

  外资银行的兴奋—加快扩张速度

  “现在我们正抓紧办理银行营业执照、完善人民币业务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在4月份内正式对外营业。”东亚银行一位内部人士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原来预计的批准日期是3月12日,最终的批准时间推迟了8天。

  除了东亚银行外,汇丰、渣打、花旗也在积极“备战”法人银行开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记者通过对4家

银行调查获悉,这些准备工作主要集中在银行开业的法律规章、会计结算、内部系统切换、人员培训等方面。

  根据《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规定,新开业的外资法人银行将可享受“国民待遇”,从事全面的外汇和人民币业务,其中包括个人房屋、汽车等消费贷款,对存款数量也将不再有限制。

  “中国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其金融服务业有着更大发展空间,巨大的市场差异化服务有待挖掘,这是外资银行急于进入国内市场的根本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曾刚分析道。

  事实上,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正日益成为外资银行的一个重要利润贡献点。汇丰银行2006年的业绩报告显示,该行全年利润率缩水为5.3%,但在亚洲的利润增长却超过了22.8%;渣打近期发布的2006年度财报也显示,该行在中国内地的业务收入激增两倍多,利润则增加了三倍。另一家正在等候批准许可的荷兰银行负责人汉斯·迪德伦认为,目前亚洲地区仍有90%~95%的本地财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悬殊在中国和日本尤其显著。该行近期表示,将更着力发展在中国的理财业务。

  首批获准的“幸运儿”也开始加速其扩张步伐。3月13日,渣打银行中国区总裁曾 璇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今年内将实现国内网点接近翻番,由22个增加到40个,并大量扩充人手。

  东亚银行中国区副行长林志民也表示,今年将新增10家以上网点。截至2006年底,东亚银行在内地共有31家网点,包含12家分行、14家支行以及5家代表处;渣打和花旗分别拥有22个和12个网点,而汇丰则设立了35个网点。

  对于垂涎已久的人民币业务,尤其是个人零售贷款和理财产品方面,各外资银行纷纷推出新的服务。以东亚银行为例,推出的系列100%年金保障、“聚圆宝”、

人民币升值风险保障与境外基金挂钩型等理财产品的多样化选择,显示出与国内银行之间的比较优势。“在个人零售、理财产品服务上,外资银行将能更突出其强项所在,这并不是说批发银行批发业务就比较弱,而是因为他们的人民币业务才刚刚开始,短期内难有大的作为。” 曾刚说。

  东亚银行中国区总裁余学强的说法证实了这一点,“去年我们存款业务同比增加了102%,但绝对金额比较低,才100多亿元,在居民人民币账户业务方面,我们是由零开始。”

  中资银行的冷静 —“只不过多了几个竞争对手”

  面对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国内银行界人士似乎并不担心。“去年我们就开始观察外资银行进来后对现有格局的冲击,现在3个多月过去了,可以说影响有限。”曾刚说。

  他认为,国内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银行网点布局、客户等基础性资源方面,这决定了外资银行以现有规模无法对之形成大的冲击,而只能依靠比较优势,在具体业务上实施差异化竞争。

  一位民生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多年来在夹缝中生存、已经历了各种各样竞争的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外资银行不外乎是多了几个对手,银行还是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而且,外资银行要实现“做大”,短期内依靠在全国广泛铺设网点并不现实。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一个外资银行能被市场接受,一般需要5-8年。

  曾刚则将外资银行超常规发展视为“做大”的唯一途径,“世界上还没有哪家国际银行巨头是通过自己设立网点来实现发展的。”他认为超常规手段就是“并购”。但是,基于目前国内外资持股银行比例不超过20%上限的规定,短期内无操作可能,这就是说“一个阶段内银行竞争格局基本维持不变。”

  尽管如此,多数国内商业银行仍是“外松内紧”,在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上不断加力。去年12月12日,在银行业全面开放的第二天,工行副董事长杨凯生就公开表示,中资银行必须做好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背水一战”。

  已可看到的是,国内银行服务质量日益提高,网点布局更便利,服务人员态度更亲切。“这就是竞争带来的好处。”曾刚说,看不到的好处还包括银行业务能级的提升、风险下降以及合作带来的“双赢”等。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

证券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我国现有的储蓄率为银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外资银行全面进入,谁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谁就能抢得优势。曾刚也认为,随着金融业市场化的深入,未来必定存在调整的空间。

  人才市场躁动—“暗战”硝烟四起

  “如果一定要说外资银行的威胁,恐怕就是人才的竞争了。”曾刚表示。德勤管理咨询的报告也认为,未来至少两至三年内,外资银行不会对中资银行产生重大冲击,主要影响是人才流失。

  登录智联、英才、前程无忧等国内人才招聘网站,记者发现,包括汇丰、花旗、恒生、荷兰等外资银行都在招兵买马,而且数量极大。

  以获批的东亚、汇丰、渣打、花旗4家银行为例,他们在今年招募的新员工就将达到5100人之巨。其中花旗将再招募1000名左右的新员工,汇丰将招募2000名,东亚将新增500名,渣打的新增人数计划是1600名,增加60%。

  普华永道对外资银行的调查显示,在2006年底,受访的35家外资银行拥有6654名雇员,至2008年,这个数字将增长154%,达到16910名;13家银行预期雇员增长超过200%,7家超过50%,仅有1家银行认为2008年雇员人数的增长率低于10%。

  “以目前银行业的人才现状,显然无法满足这些外资银行的需求,未来挖人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是以业务熟手最受欢迎。”曾刚介绍说,目前一个国有银行支行行长年薪约在30万元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标准约为60~80万元,而在以国际水平为标准的外资银行,一个高级经理的年薪就达百万,支行行长年薪将会超过200万元人民币,对人才的吸引力远胜国内银行。

  “大举挖人也是银行竞争的重要一环。”曾刚分析道,相比国际金融市场,国内银行业务并不主要靠银行的品牌、管理等指标,而更多是看重人脉关系,业务量,资源往往是跟着人走,而非银行本身。随着外资银行业务全面铺开,私下展开的银行业人才大战浓浓硝烟,已是随处可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2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