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外资银行视跨国企业为禁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3日 20:53 财经时报

  胡劲华

  过去跨国公司在国内投资后的结算、融资等金融服务,大多由中资银行完成,限制放开后,双方在此领域的竞争可以谓短兵相接

  2002年的3月,南京爱立信提前归还了南京工行和交行的巨额贷款,转而投奔花旗银行。跨国公司的“跳票”事件开始引起了中国银行业的极大关注。

  2007年以来,各家外资银行加快了跨国公司中国区总部人民币和外汇资金全面归集的工作。如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屈臣氏等,都已将其所有资金归集到其国外的主办银行,结算账户每天进行资金汇划结清。

  初步的估计,外资银行归集的人民币资金至少1000亿元以上。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完全放开,这样的跨国公司转投外资银行事件正越来越频繁。对于中资银行来说,更残酷的现实是,已经出现了一些大型国内企业转投外资银行的迹象。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不久前,一家四川省级集团企业就将其下所有银行账户转到了外资银行。原因是这家外资行给该企业的授信条件非常优厚,贷款甚至无须抵押。

  随着外资银行限制的解除,老牌、优质的服务,加上跨国企业的特性,正使外资银行的国际企业业务受到追捧。

  立足跨国企业

  外资银行当初就是以为本土跨国企业服务而进入中国。

  日本日联银行天津分行跟从日本丰田公司在天津建立公司而设立;日本富士银行、兴业银行、三和银行、东京三菱银行、日联银行等外资银行,均注重为在华日本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存款、外汇等金融服务。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9月末,天津两家日资银行共实现纯利润1327.04万美元,占到了天津外资银行总利润的44.90%。在日本银行的主银行制下,日资跨国企业在本国就有联系紧密的主银行,这些企业与银行呈现紧密的银企借贷或相互持股关系。

  德国的德累斯登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则主要为在华三资企业、跨国公司和中资公司提供系列金融服务。如德意志银行与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罗氏、巴斯夫、拜耳、汉高、上海通用及德尔福都建立了基本客户关系。

  为LG、三星服务的天津韩资银行则明确表示,总行要求主做本国企业的批发业务,对刚全面放开的人民币业务并不“感冒”。

  事实上,外资银行不仅为本土跨国企业“贴身服务”,中国的“走出去企业”也受到外资银行的“特别关照”。

  德意志银行就曾为宝钢提供长期出口信贷;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提供1.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还使用杠杆租赁,为中国民航提供了价值3亿美元的5架飞机;而比利时联合银行在华业务的对象,也主要侧重于跨国公司及大型中资企业,如上海通用汽车、中国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和中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等。

  荷银中国区财务总监支均晔明确表示,这两年,荷银将主要通过其遍布全球的网络,协助其跨国公司客户推广中国业务,把业务范围从现金管理、贸易融资和零售银行拓展到企业融资以及资本市场,包括中介业务,比如信用卡业务、贴现、现金池以及保理业务。

  企业服务晋升

  一直以来,跨国公司在经营上呈现出较强的国际化特征,不仅其中国业务仅是其全球业务的一部分,还与跨国公司的其它分支机构有较多的业务及资金往来。因此,跨国公司自然倾向于选择全球性国际大银行来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目前,外资银行对跨国企业的银行服务,主要有资金托管、清算、资金管理、贷款等,随着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华外资银行还承担了中资银行的有关外汇清算、同业往来以及参与中国境内大型企业银团贷款等业务,同时也代办中资企业海外融资、海外上市等业务。

  在对市场的细分和产品创新方面,外资银行对跨国企业的服务也有增速。比如,汇丰银行可以为跨国企业全面打包个人理财业务、工商业务、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等等。

  花旗银行在其宣传材料上就表示,“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挑选其银行金融伙伴时,花旗银行的环球客户银行系统和泛亚公司客户团队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花旗的“环球客户银行部门”就是以庞大的环球客户银行网络为跨国公司客户提供服务,综合了花旗全球的经验和当地市场的专业,特别是能派出专门的客户经理团队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控股公司和子公司提供服务,“这是多数中资银行目前难以做到的。”而且这些团队都是由熟悉业务的专业人士组成,为企业量身定做解决方案。

  此外,泛亚公司客户则是花旗的拳头产品,对于那些母公司是亚洲集团的跨国公司,花旗的客户经理可以使那些客户享有其在母国相同品质的服务,同时得到花旗银行针对中国的情况而提出的建议和服务。

  具体的服务则包括“现金管理、本币及外币贷款、项目和结构融资、银团贷款、融资租赁、贸易融资服务、资金业务、兼并收购和战略投资咨询等”。

  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巨头之一的工商银行,虽然有“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外汇理财等服务,但在银行投资、资金业务方面还需发展。”

  中间业务争夺

  有资料显示,在华外资银行以来自德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居多,共占在华外资银行总数的65%;其它则来自英法美等国。而外资银行业务拓展,已从外汇业务向人民币业务扩大,公司客户主要是大型跨国公司、三资企业及部分优质国有企业,并在强力吸引优质中外零售客户。

  过去跨国公司在国内投资后的结算、融资等金融服务,大多由中资银行完成,限制放开后,双方在此领域的竞争可以谓短兵相接。

  6年半前,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与日本索尼株式会社在浦东签署了9亿元的授信额度协议。当时就有评论称,“不仅丰富了上海商业银行为跨国公司提供融资的服务手段,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以往外资银行对跨国公司全球总部融资业务的垄断。”

  但现实是,垄断并为被打破。随着去年底中国金融的全面放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冲击反而加剧,跨国公司大部分集团现金管理业务都转向了外资银行。

  对银行而言,“现金管理”既可锁定大客户的存贷款,获取中间业务收入,又可提高客户忠诚度,稳定优质客户群。

  2007年1月22日,交通银行与全球跨国公司、领先的精细化工生产商——罗地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上海签订网上银行(现金管理)业务合作协议。这对于国内银行而言,在“现金管理”业务上从外资同行手中分到“一杯羹”非常不易。

  此前,企业现金管理业务一直是外资行的天下,花旗、摩根大通在华开展此类业务的时间至少在5年以上,且一直作为核心业务经营。

  中间业务的争夺,正体现出跨国企业服务的中资银行缺陷,多数国内银行承认,其现金管理业务还处于发展期,与国际大银行仍有一定差距。在这个高端业务领域,相关的人才、技术等积累仍存在短板。

  最近,工商银行又“拿下”四川长虹,但业内人士对此并不乐观。短期内跨国企业业务“外流”趋势依然维持,汇丰更是通过新开一家专注工商企业服务的上海新支行来近身肉搏。

  最新消息是,渣打银行已向

银监会递交申请,拟推出大宗商品衍生品,为跨国公司、中国企业提供风险规避工具。这既是中国本土跨国企业的新兴金融服务需要,也是进入中国的海外跨国企业的强烈需求。

  渣打环球市场部中国总裁梁日祥告诉记者,跨国企业规避大宗商品价格风险的需求最盛,“渣打未来将把大宗商品衍生品,同已有的利率产品和外汇交易产品整合,发挥联动效用。”

  而类似的跨国企业金融衍生品服务,中资银行目前还处无法开拓。(022618)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