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建行隐瞒30亿美元坏账传闻调查 被开除雇员报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 02:28 中国网

  本报记者 孙 铭

  11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冷眼旁观中国包袱沉重的银行》(Rare Look at China's Burdened Banks),迅速引起大洋此岸的关注。

  文章援引分析师的说法,指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额可能是官方数字的两倍以上,并引述“权威人士”说法称,去年10月赴香港上市的中国建设银行(0939.HK),在上市前有意隐瞒高达3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

  对此消息,建行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予以澄清,称其与事实不符。

  本报记者从多方了解到,向《纽约时报》提供这个“惊人”消息的“知情者”,是现已被建行解除劳动合同的原风险管理部一资深顾问。据说该报这篇文章已经修改了差不多两个月,其间该报记者采访了近百位方方面面人士。尽管《纽约时报》在广泛求证后也意识到消息来源有问题,并多次推迟报道发表时间,但最终不愿放弃。

  本报记者浏览这篇报道发现,其中对所谓建行隐瞒不良资产的看法颇为“中立”,正反两种说法都予以陈述,字里行间耐人寻味。

  事情由来

  据记者初步调查,该前顾问1960年代出生于我国江西省,1980年代后期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的几家金融机构工作过,现持有美国护照。

  2003年开始,他曾跟国内多家金融机构联系,希望回国求职。2004年4月,建行将其聘为建行风险管理部资深顾问。按照建行聘请海外归国高级人才的有关规定,给予该顾问高达75万元左右的年薪,双方签订了为期四年的劳动合同。

  然而,该顾问到任后的表现却不如预期。知情人透露,在建行两年多的时间内,该顾问有案可查的工作业绩只在风险管理部等举行过为数不多的几次业务讲座;他声称多次到分行调研,但没有正式上报任何按规定应该提交的调研报告。在2005年业绩考核时,该顾问被评为C级(相当于基本不称职)。2006年6月28日,该顾问不辞而别;两天后,他委托同事向单位递交了一份医院开出的建议休息三个月的病假条,但这张病假条的出具单位后经证实系子虚乌有。7月6日,建行依照国家法律和内部劳动管理方面的规定,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并按规定与其结清了工资。

  据一位当年比较了解该顾问的人士透露,他在建行期间经常以讲课为名到分行“巡视”。每到一处,总是自称是张恩照(建行前董事长)的私人顾问,要求与分行一把手谈话,并经常将讲课改成调研和现场检查。“他在分支机构调研时,常常是不看报表不看资料,多采取主观判断,夸大不良贷款指标,并指责建行聘请的外部审计机构。”

  据查证,该顾问是为建行风险管理部服务的,既非行长或董事长的“私人顾问”,也不存在外电报道中所叙述的他向董事长直接报告的制度安排。

  2005年8月开始,他多次以信函、电子邮件或短信等方式,声称掌握建行隐瞒不良贷款的情况,在建行即将公开上市前夕,要求建行高管层限期答复其提出的各种要求,包括要求聘其为建行CRO或者其他高管职位,年薪160万以上,承担他及其配偶的终身医疗费用,提供免税的汽车、招待、住房物业、出国旅游费用等等;作为替代,建行也可以一次性给他一笔巨额补偿后解除劳动关系。

  该顾问提出如此要求的“底气”在于,他认为建行有些分行高报了不良贷款的数字,并明确表示,如满足其要求,他可以轻而易举地为建行解决这些所谓的不良贷款问题;如果建行不答应,则将与美国银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联系,公布这些信息。

  不过建行新闻发言人强调,该顾问并不如《纽约时报》所说是因为屡次反映不良贷款问题而遭解雇。

  两分行不良贷款“问题”

  从《纽约时报》消息看,该顾问举报建行隐瞒巨额不良贷款,主要“证据”是他认为北京、天津两家分行的不良资产认定“有问题”。

  据建行提供的资料显示,该顾问刚来建行不久就对这两家分行进行了调研,后于2004年7月提出存在隐瞒不良资产问题。当时建行管理层非常重视,并组织专门的调查组,对所反映的问题到现场进行逐项检查,成员包括风险管理、审计、监察等部门。之后建行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讨论,该顾问本人也参加了会议,讨论结果认为分类标准符合规定。会议记录显示,他本人当时并无不同意见。但他后来在一些邮件中又对前述两个分行的贷款分类提出疑义,并指责部分分行人为提高或降低贷款分类标准。建行管理层及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评估后,认为不具说服力。

  “他在国外也没有真正做过公司业务风险管理的工作。当时刚回国,对中国的国情、贷款五级分类的规定以及监管机构的规定可能都不熟悉,对建行的情况可能也还不了解,所以才对该行有关不良贷款的认定提出了错误的质疑。”一位专业人士分析说。

  建行新闻发言人称,该行对贷款质量的分类有严密的制度设计和严格的程序安排。在贷款分类中有些定性指标需要有关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来判断,而贷款质量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所以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绝对的标准,不同的人对某一笔贷款的分类结果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

  建行鼓励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对贷款分类有不同看法,同时有一套完整的机制来解决对分类的不同看法,保证分类标准的正确执行。

  对于外电报道中提及的建行与外部审计师在资产质量评估上的分歧,建行有关人员强调,分类结果最终都是以审计师确认的内容为准。

  习惯性偏见?

  或许是巧合,今年10月底前后,不仅是建行海外上市一周年,也是工商银行(0398.HK)这一全球最大的IPO海外公开发行上市的时间;而《纽约时报》文章正式发表当日,正逢中国上市银行股价大涨。

  一位中国银行业人士分析,《纽约时报》在已经比较充分地了解“报料人”提供的有关信息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对相关内容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反复修改,选择这样一个时刻发表文章,耐人寻味。

  近年来,

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普遍关注。一年前,建设银行在香港的成功上市,刷新了近5年多来世界首次公开发行
股票
(IPO)的纪录。今年以来,中行、工行相继在香港及内地成功上市,特别是工商银行的重磅发行,使香港IPO总发行值已经超过纽约,直逼伦敦,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非常重要的融资平台。该人士分析,当前,西方一些主流媒体仍然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抱有一定的成见和怀疑,不时发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透明度”、“背负太多的不良贷款”等言论,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长期受不良贷款问题的困扰,不良贷款的数字可能大大被低估等。

  建行认为,中国的

银行改革并没有完结,没有人否认银行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及规范的内外部审计制度的银行,有组织有计划地隐瞒不良贷款没有什么可能性,特别是在国家对国有银行进行财务重组的时候,也没有必要。中国银行业之所以高价聘请国际知名审计师进行外部审计,就是要利用他们的专业能力来评估包括资产质量在内的财务数据,防止发生有意隐瞒的问题。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不可能向外部审计师隐瞒高达数十亿美元计的不良贷款而不被发现。(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