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全线出击外汇市场交易 外资银行紧盯人民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 10:57 中国证券报

  陈继先

  2006年是外汇市场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年初,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引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央行随后又推出了外汇掉期业务,汇市金融产品得以丰富。在此背景下,参与交易的机构们在外汇经营思路上也产生了微妙变化,外资金融机构几乎在外汇远期、掉期和即期上“全线出击”。其原因据业内人士分析,主要
是从多个渠道“狩猎”人民币。

  外资银行“全线出击”

  日前,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一份名为“2006年1-5月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排名”的文件发到了部分会员手中,主要是公告这一阶段外汇市场即期交易前三十强,远期、掉期交易前十强。这份名单最显眼的特征是,外资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业务上的蓬勃兴起。在外汇远期交易方面,外资机构在10强中占了4席,其中交易量最大的是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接着才是中国银行,然后是美国花旗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掉期交易方面外资金融机构所占份额更大,10强中占了6席,其中交易量最大的还是美国摩根大通上海分行,中资上榜机构只有四家,分别是中行(2)、交行(6)、建行(9)和农行(10)。

  据本报此前透露,2006年1-5月外汇远期交易量为57.19亿美元,外汇掉期交易量达到了11.24亿美元。业内人士估计,大部分都是外资行所贡献。

  因为在结售汇业务上的独特优势,外汇即期交易之前一直是中资机构的天下,然而这份名单却显示,外资银行已经“后者居上”。在即期交易量30强中,外资机构占了13席,但有4家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了前十。其中,美国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外汇即期交易量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银行,加拿大蒙特利尔广州分行、汇丰上海分行和渣打上海分行则位居8至10位。排名3至7位的中资机构分别是中信、农行、交行、工行和建行。在2005年上半年,即期交易排名中还只有一家外资银行的身影。

  显然,当国内大部分银行面对人民币升值而普遍采用“即用即买,清空头寸”的操作策略时,外资银行却在远期、掉期和即期全线出击,寻找套利机会。

  外资银行套利有方

  外资银行在外汇交易业务上“蓬勃发展”,自然是有利可图。分析人士认为,外资银行在交易中能够套利。

  该人士认为,外资银行套利拥有一定优势。其一,外资银行大本营都在境外,可以通过内部交易机制在国内银行间市场和境外人民币NDF市场进行跨市场套利;其二,外资银行在衍生品交易方面技术成熟,在国内外币掉期、远期交易上更是“长袖善舞”,敢于也善于利用

人民币汇率走势和波动来套利。事实上,自2006年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明显加大,隔夜波动可达100点以上,一天的波动也常常超过50个基点,从而创造了许多套利的机会。一些具有做市商资格的外资银行,更是利用有利条件,获取买卖点差收益。因此,在外汇交易中,外资银行往往是“主动出击”。

  相形之下,许多国内机构面对汇率风险则是“被动防守”,据一位银行外汇交易员透露,其原因除了交易技术欠缺、外汇风险管理措施不完善之外,更主要的是理念。国内银行不愿意承担汇率风险,希望把风险完全对冲掉,在外汇业务上也就偏于保守。另外,人手不足也困扰着银行。一家国有银行的外汇交易员告诉记者:“我们只有两三个人做外汇交易,太缺人手了,只能做日常性交易,也就是代客户买卖、平盘。”

  外资银行在外汇交易上的“全面爆发”,除了通过上述套利等交易性方式“狩猎”人民币外,可能还有别的渠道。深圳市一家银行的外汇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外资银行外汇业务量猛增可能与人民币需求有关。人民币存款不足,一直是外资银行发展人民币业务的瓶颈。对外资行来说,外汇市场倒是一个绝佳的场所,主要是通过远期交易买入人民币,或者通过掉期先换来人民币,向外资企业投放,从而就有可能间接进入

房地产市场。”

  据分析,由于此前银行综合头寸管理是“收付实现制”,外汇远期交易不记入头寸管理,于是外资银行就在外汇远期交易上大做文章。最终反映在市场就是,外资银行远期美元卖出报价踊跃,成交活跃。

  2006年6月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调整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的通知》,其中规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外汇综合头寸管理将从收付实现制改成权责发生制,这意味着远期交易也要计算结售汇综合头寸。分析人士认为,这对外资行的远期外汇结售汇业务是一个“杀手锏”。该人士预计,7月份新办法开始实施后,外资银行的外汇远期交易很可能萎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