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我们的货币政策 是在和全球化发展速度赛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5日 13:33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谷重庆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9%,这是连续第四个月CPI保持在6%以上。同时,非食品CPI的小幅上扬似乎也在显示,物价上涨压力正由食品领域转向非食品领域。这对于刚刚宣布"从紧"的货币政策来说,似乎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资产价格方面,近来股市虽然大幅回调,并在5000点附近震荡,但新股申购市场却十分火爆。对于楼市来说,今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房价"高处不胜寒"似乎更容易让位于"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实际上,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资产泡沫,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流动性过多的产物。早在2006年4月,一位研究人士就相当尖锐的告诉笔者,"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被汇率政策所'劫持'"。虽然笔者不完全认同其说法,但无可否认的是,现有的

人民币汇率制度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施力空间。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今天

中国经济所遇到的困境似乎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最近公开指出,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总体上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外向型程度大幅提高。二是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三是外汇储备较快增长。

  经济外向型方面,国际收支交易总额占GDP比重由2001年的59%提高到2006年的127%,2007年上半年达到了141%。外贸依存度从2001年的38%提高到2007年上半年的70%。中国从2003年起由对外净负债转为净资产,在2006年底比上年增长57%,成为继日本、俄国之后世界第三大对外净资产国。

  国际收支双顺差方面,从2001到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总额顺差由522亿美元上升到2599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3%上升到10%。外汇储备增长方面,2007年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14336亿美元,而2001年底外汇储备余额仅1656亿美元,不到六年时间增长了7.7倍。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一些指标恐怕都是很惊人的。

  由于中国目前仍未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因此大量的外汇储备被相应转化为人民币。虽然近两年央行逐渐加大了对冲力度,频繁的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票据等方式回收流动性,但各种资产价格还是一路飙升,而通货膨胀今年更是以之前没有设想到的方式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同时,大量货币所形成的需求刺激了经济发展,中国今年GDP增速预计将达11.5%左右。

  应该说,改革开放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假如可以建立在主要依靠内需的基础上,可能现在的局面会好很多。但当其与出口战略相结合的时候,外部旺盛的需求一方面填补了国内需求的空白,并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了产能的扩张,进而形成了一个循环,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更多的受制于国际经济发展的整体大环境。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近在<财经>杂志举办的论坛上表示,2007年是央行对冲外汇占款力度最大的一年,其中五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十次上调准备金率。因此并不是说2007年对冲力度不够大,而是此前的对冲力度和今年对比相对较弱。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已经是一个很开放的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值与GDP的比值已到了0.8左右,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货币政策是在和全球化发展速度赛跑"。

  在世界改变中国的同时,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在与日俱增,而且这也是国人不太容易意识到的一点。过去几年,在汇率、

食品安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环境污染等诸多焦点议题中,中国都是重要角色。例如,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伍尔夫最近撰文指出,2006年,中国消费了世界上32%的钢、30%的锌、25%的铝、23%的铜以及18%的镍。中国在2002年至2005年间增长的能源需求等于目前日本每年的能源用量,并将在2010年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尽管其经济规模只有美国的1/3。而且,中国还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国际能源署的资料显示,中国在2015年的排放量将比美国要多出1/3。很明显,这样的模式不但中国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也无法长期承受。

  而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最近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全球化时代,那些支持自由贸易的理论可能已不再正确。虽然其言论随后就受到了欧盟贸易专员彼得·曼德尔森的抨击,但这仍然足以提醒我们,中国出口未来的外部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假如届时别国实行贸易限制措施,那么中国内需能否继续支撑经济发展就会成为一个急迫而现实的问题。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重新平衡以及与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将绝不仅仅是调整汇率或者抑制通胀这么简单。基础性的结构转型,包括汇率、利率、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将是中国走出困局的治本之策。即使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这也将不是一个做不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做的是否够快的问题。而行政控制信贷的措施,恐怕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救急法子。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