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09:26 新浪财经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新浪财经讯 “《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今日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出席并演讲。

  他认为应当更努力的为农民创造第三就业空间,陈锡文称,把农民的土地作为农民的第一就业空间,仅仅靠自己土地当然解决不了农民就业,因此才要有让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到城镇、到非农产业去就业,这是他们的第二就业空间。

  但现在看仅仅靠第一、第二就业空间还多不够,因此中央提出,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村在耕地之外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像这几年农村发展的网购、电商、乡村旅游、乡村养老、养生等等,都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就业的渠道。”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七大战略,包括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陈锡文这次主要谈到了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乡村振兴的战略问题。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部分的内容文字并不长,大概就是400多个字,一共就是八九句话,但内容非常丰富。

  曾经有过这样一些议论,认为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似乎乡村都是注定要衰落的,所以也有人说为乡村衰落而担忧实际上是一种杞人忧天,觉得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陈锡文却认为,这里有两个问题还是要提出来讨论。

  第一,从世界各国来看,未必见得农村人口的减少就意味着乡村衰落。“我们到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去考察、去调研都会发现,尽管他们的农业比重在GDP中已经很低了、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也很低了,但是他的乡村依然是一派兴旺的景象。”

  第二,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中,人口上了亿的其实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日本,美国有3亿人多一点,实际上还不到中国13亿8千多万人的零头,日本只有2亿人,大约只占中国总人口的9%。所以他们国家的发展规律,未免见得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十三四亿人口大国的发展规律。

  世界上有11个人口超过1亿人的国家,其中只有两个实现了现代化,人口最多的中国、印度都是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离现代化显然还有一定的距离。10亿以上人口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居民的分布到底什么规律?已有的代表还没有,对于中国来说,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中国实现现代化以后城乡格局、城乡居民的分布是一个什么局面,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陈锡文表示,“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中央财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

  陈锡文表示,乡村振兴是一个关系中国全面发展最终建成现代化强国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对党一贯强调要坚持那些重大原则问题,有了更坚定的表述。

  比如说在乡村振兴战略这部分内容中,首先就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始终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再比如,这个文件明确的提出了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用“巩固”这个概念,实际上进一步强调了党中央对于坚持在农村实行这个基本经营制度是长期不会改变的。

  陈锡文称,“尽管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已经差不多30多年时间了,但是这次在报告中进一步明确的提出,当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之后,30年不变,我最近到各地农村去调查,农民对这个决定是非常拥护的。”

  回顾习总书记以前的讲话,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坚持和完善必须坚持和完善这样四个基本要点:

  第一点,必须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因为只有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的,才存在家庭承包集体的土地实行家庭经营这种形式,如果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存在了,实际上家庭承包经营也必然就不存在了。

  第二点,实行农村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谁是承包的主体,总书记曾经讲过,只有本集体组织的农民家庭才是承包经营主体的法定主体,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替代农民成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的主体。

  第三点,农村的土地农民家庭承包之后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流转给别的经营主体经营。所以从农民创造到现在,应该说承包土地之后很快就出现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象,这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率显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是农民承包的土地流不流转?流转给谁?怎么流转,这一切都应当由农民自主去决定,而不应该越俎代庖各级行政机构去做。

  第四点,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现象,但是经营权无论如何流转,土地的承包权仍然属于原有的承包者,这一点不能改变。

  “巩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实际上正像总书记讲的那样,是有着丰富的政策内涵的。”陈锡文表示。

  他还谈到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的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已经从2004年—2005年实现了连续12年的增产,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8614亿斤增长到了2005年的12429亿斤,去年虽然有所减产,减了104亿斤,但仍然是历史上第二个水平最高的年份。

  陈锡文表示, 正是由于持续的丰收、丰产,所以也产生了这样一些麻痹的认识,认为我们的粮食已经不成问题了,对粮食问题没有必要这么重视了。但是回顾我们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历程,我们曾经经历过几次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每一次大落都是发生在持续的增产、库存充裕的背景之下,而一旦粮食产量滑坡,要想再拉上来,确要非九牛二虎之力。“中国的粮食滑坡容易、爬坡难,我们要尽可能避免粮食大幅度波动,一面影响粮食安全,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

  陈锡文还指出,对当前正在推进的农村改革和发展,这次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更加明确甚至更加精准的指导。也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怎样才能做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给了非常明确的指导。第一个方面,农业到底放在什么位置?农村到底放在什么位置?第一就是要强调,在我们今后的若干年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我们今后若干年内实现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强国来讲,这个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实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到底如何去振兴?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的全面建设提出了五个方面,过去讲生产发展,这次提的叫产业兴旺,过去讲生活宽裕,这次讲生活富裕,过去讲村容整洁,这次讲生态宜居,过去讲管理民主,这次讲治理有效,当然同时也提到了,乡村文明这一条仍然是要坚持下去的。

  第二个方面,报告提出了更加精准要求的,就是对于农村正在推进的产权制度改革。

  此外,中央在这个报告中还全面论述了下一步如何去建设中国的现代农业,其中一句话是明确提出要使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效衔接。陈锡文指出,党中央非常清醒的认识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中,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的生产可能还是我们中国会长期存在的一个历史现象,短期内是不可能就把它完全消灭掉的。正是这样,所以建设中国的现代农业,一方面要通过土地确权登记办证等形式,让承包了土地的农民,对于流转自家的承包地更加踏实、更加有信心,但另外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提供现代的农业技术经济服务。比如说通过托管、代耕,通过购买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让各种各样的农业现代装备能够更好的运用于小农户的生产中。

  他还表示,十九大的报告对于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指点的非常明确,而且明确的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思路。这个报告对于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强调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报告很明确的提出,要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来为农民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为农民开拓他的就业空间。

  “下一步发展在我个人来看,应当更努力的为农民创造第三就业空间。”陈锡文称,把农民的土地作为农民的第一就业空间,仅仅靠自己土地当然解决不了农民就业,因此才要有让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到城镇、到非农产业去就业,这是他们的第二就业空间,但现在看仅仅靠第一、第二就业空间还多不够,因此就像中央讲的那样,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村在耕地之外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像这几年农村发展的网购、电商、乡村旅游、乡村养老、养生等等,都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就业的渠道。

  第二个方面,中央强调,要加强农村的基层基础工作。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这个概念主要指两个方面,第一是农村的社会治理,农村的社会治理应当突出的强调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理。陈锡文表示,“在农村不仅要充分的发挥自治功能,而且要加强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农村基层基础建设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明确的提出要建设一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对于农村来说也是至关重要,因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的基层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空档、存在着短缺。所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培育一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对于乡镇振兴当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最后,陈锡文总结道,“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际上就会使这些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使得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的这个征程和目标的时候有着更加坚实的农业、农村的基础。”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