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4日10:24 新浪财经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

  新浪财经讯 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制造2025(深圳)高峰论坛于2017年4月8-9日在深圳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出席并发言。他表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工信部的立部之本,也是工信系统的责任,而生态系统竞争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以下为演讲实录

  安筱鹏:各位来宾,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当前推动的深度融合工作上的考虑。在中国制造2025指导思想里面明确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动智能制造为方向,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工信部的立部之本,也是工信系统的责任。当前我们如何来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呢?

  五个着力点:

  第一,集成是重点。

  第二,能力是主线。

  第三,数据是灵魂。

  第四,端网软云(新四基)是新基础。

  第五,生态系统竞争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从2009年开始工信部先后对19个行业及上万家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做过一个评估,基于上万家企业的评估结果制定了一个标准,叫做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如何来评估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买一些网络设备,买一些计算机机器,这叫基础建设阶段。

  第二,上至ERP、MAS、财务管理系统等,单项应用阶段。

  第三,综合集成阶段,把ERP、MAS、设备、产供销集成起来。

  第四,协同创新的引领阶段。

  可以看出,在四个阶段中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叫做综合集成。什么是综合集成,能够实现互联互通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从09年开始做这样的一个研究、这样的工作部署,这样的标准,把企业划分为四个类型,集成是重点、是难点也是焦点,而德国的工业4.0也提出同样的理念,横向、纵向、端到端的集成,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两化融合的理念体现了新一代产业变革的趋势。苗部长在2014年说过,量化融合与工业4.0核心理念、主要内容、具体做法等诸多方面殊途同归,同归在哪里?新一轮产业变革、新一代信息工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核心就在如何打通不同的网络、设备、系统、数据,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操作。

  要理解这样集成的概念,可以对智能系统的最小单元给出定义。什么叫智能?

  第一,对物理对象人机物要感知信息。

  第二,感知完之后要实时分析。分析完之后要科学决策,然后形成一个最优的决策指令,通过控制执行。

  有四个环节: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如果定义为最小单元的话,可以看到最小单元在制造期间、生产全流程无处不在。一个机器人是一个智能单元,机器人和智能设备互联构成智能生产线,控制系统也可以符合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最小单元。制造执行系统里面计划排产、生产调度、生产过程控制都满足智能最小单元,可以是制造执行系统,也可以是ERP的管理系统,当然,这个系统可以打通,把经营管理、制造执行、控制系统跟生产设备的系统进行打通,实现纵向集成,构建了企业局部的系统,这样的系统跟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打通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可操作,构建出复杂性,复杂性向系统开放就变成巨系统,什么是巨系统?最小单元不断的互联互通操作。智能的本质是什么?在赛博空间的信息流优化物质世界的资源配置效率,企业的竞争是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如何缩短研发周期、提高一部机床使用精度、提高一个班组的产量、提高一组设备的使用效率、提升仓储周转次数、减少一类部件库存数量、缩短客户服务的响应时间、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等都是企业如何优化资源使用效率。

  什么是集成?集成是对制造资源系统优化的范围领域深度的描述,资源优化频率上从静态走向动态,根据需求和环境的变化实时优化和制造资源。在资源优化范围上从单点的局部走向全局。参与优化的资源沿着点、线、面、体、大系统、巨系统方向不断拓展,局部优化不能替代全局优化,全局优化也不是局部优化的综合。三是在资源优化方法论上从实体优化走虚实结合的优化,从传统的试错法到基于数字方针的模拟择优。智能化是多点高水平的全局优化。

  基于刚才讲到的评估规范建立了一个平台,平台是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的平台,上面积聚了7万家企业,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企业信息化收益与系统集成的数量程指数增长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所获得的收益只有当它跨越了集成阶段的某个节点之后收益才会呈现指数化的增长。很多企业很困惑,像我们有很多软件、设备变革,但是效果不明显,有一个零介质,集成之后才会形成指数增长。

  我们对7万家企业评估,17%、18%的企业处于创新集成,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处于基础建设应用计划。

  以上讲的是第一个,集成是重点。

  二、能力是主线。

  在2003年时,尼可拉斯·卡尔在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个文章,《IT无关紧要》,很多权威的企业家、专家进行了批评,这位老兄一不做二不休,又写了一篇文章《IT仍然没有用》,不仅写了文章还出了书。他的意思是,IT圈的人讲,IT像云计算、自来水、电一样按开关实现了信息化、数据流。对于所有的企业如果都可以像电那样使用信息系统时,他们的竞争力从哪里来?差异化的竞争力从哪里来?换句话说,所有的企业都上了同样的信息系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换句话说,企业的信息系统对于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十分有价值。

  当然,尼可拉斯·卡尔的观点有两个局限性:

  第一,信息化都可以买来。

  第二,信息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这个问题对我们的意义在于信息化要从能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去观察。或者把尼可拉斯·卡尔再准确一些,IT系统对企业能否超越竞争对手是否有用?

  刚才提到两化融合规范基础上又制定了标准,在全国推广标准,每年有500多试点,有些企业冠标之后再进行认定。当一个企业说,要开展两化融合冠标时这家企业都会提出来冠标工作,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变革是要解决提升什么样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认为两化融合的核心。比如说TCL集团说开展两化融合冠标是提升计算机集成制造的高效生产组织能力。

  前几年通过冠标的两百家企业分别提出的能力进行汇总,归纳成六大能力:研发创新、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财务管控、经营管控和用户服务能力。当然,每个能力下面有一个非能力,基于客户需求的数字化快速定制能力不具备的,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的一体化能力不具备的。所以,推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对于推动两化融合的企业来说,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如何更新打造企业的新型能力。传统的生产车间的质量检验能力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质量分析能力。从规模化生产能力到个性化定制能力,渠道建设能力到对客户需求的实时感知、响应服务能力。从技术开发能力到异地协同的研发能力。从制造能力到服务型制造。

  所以,两化融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构建企业的信息化。有两种不同路径的信息化:

  第一,买来的信息化。生产工具、设备、软件。

  第二,买不来的信息化。进入创新引领阶段,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管理体系、组织流程、商业模式应该给你的生产设备、软件系统进行高度集成。可以买来设备,但是买不来工艺,买来软件但是买不来经验的数据。买来咨询买不来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你能够买来的,你的竞争对手也可以买来,构不成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经常套用一句话,2015年流行语,主要看气质。可以买西服,但是买不来气质。猿人进化去城市里生活,可以穿西服,但是进化成人还是要基因改变。

  能力是主线,对于其推动两化融合而言,软件、设备、流程优化、管理变革最终都要转化为企业的新型能力。培育企业的新型能力是两化融合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要培育。而对于企业来说,培育新的能力就是新旧转化核心。

  回到一开始提到的:IT到底有没有用?

  重要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的竞争对手比你多做了什么。

  重要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客户感知到什么。

  三、数据是灵魂

  我们会看到,无论是个性化定制还是复杂产品的生产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不确定性,如何去体现呢?昨天深圳市开了专家咨询会,红领董事长也去了,是工信部一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很多企业参观学习,有一家小企业也去了,觉得参观后觉得非常失望,没有看到的一排排得机器,也没有看到的一排排受控机床,看到的是一排排的工人用手工方式加工个性化定制西服这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跟富士康差不多,或者赶不上富士康。

  我觉得自动化有两种:

  第一,看得见自动化。

  第二,看不见自动化。

  过去如何传递信息呢?通过纸张,后来有了2D、3D、MBD,采集了客户的信息,在经营管理、产业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测试、产品维护之间流转,流转的载体是过去基于文档的信息流动,而个性化定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仅仅在于你设备的自动化,而在于如何实现数据自动流动,如何实现自动流动呢?三个层面:

  第一,数据的纪实性、完整性准确性。

  第二,数据科学性、先进性有效性。

  第三,网络集成、软件集成、数据集成。

  核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可操作。

  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大量蕴含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隐含数据不断采集、会聚、加工。同时对工业研发技术、生产工艺、业务流程、员工技能、管理理念等知识逻辑化、数字化、模型化,数据流动中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为知识,知识转为角色,角色不断优化资源。

  四、端网软云是新基础。

  对于智能制造来说,对于两化融合来说首先要感知,需要传感器和自动控制感知。感知完之后网络里面传上需要一张网络,需要实时分析,分析需要软件,最后需要一个大数据的分析平台。所以,把它概括为一硬、一软、一网、一云、一平台,这是它的核心。尤其是去年出台的国务院文件里面明确提出来一个概念部署就是强化软件支撑和定义制造业基础型作用。因为软件的本质是事务运行的代码,软件的作用是构建数据流通的规则体系。需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行,需要把运行的规律化,规律模型化,模型算法化,算法代码化,代码优化再打通物理世界。

  软件在定义产品功能、定义管理流程、定义生产方式、定义新型能力、定义商业模式。

  最后,产业生态的竞争是制高点。看到了IOS、安卓所构建的产业生态,看到了西门子、GE、德国工业4.0构建自己的平台。PPT上的企业围绕着制造业的信息互联和采集,围绕着第三方工业软件和开发环境,围绕着工业云和大数据做了的部署,为什么要做这个部署?当感知无所不在,数据无所不在,系统并无所不在,带来一定是产业生态竞争正成为这一轮竞争的制高点。

  三十年前,这样的竞争是从wintel体系竞争开始,演变成google、百度、亚马逊、阿里电商,十年前演变成IOS、安卓、微信竞争。接下来竞争走向制造业,基于云计算、互联网、产业生态的竞争,正成为这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