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8日14:30 新浪财经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进入到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实质性操作阶段。其中,解决北京“城市病”问题,显然是重中之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今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院长论坛”表示,一方面要建设城市副中心,缓解中心城区压力。另一方面应在北京周边继续完善功能板块,建成若干个微中心,形成主城-副中心、主城-微中心等分散化、多中心的网络化城市空间格局。使得北京的发展能够符合特大城市空间演化的要求,避免城市病继续恶化,有效治理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赵弘认为,北京应向都市圈型构架发展,即中心城区与“微中心”区域通过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连接,“形成从出家门到进办公室门的一小时通勤圈”,“这种既联系又分散,既分散又联系的分散化、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是比较理想的都市圈”。

  比起城市建设的相对易操作,北京人口的疏解,显然困难的多。赵弘直言,很多被疏解的对象并不情愿出去,少数出去以后又再次返回北京,换句话说,北京并未实现“有效疏解”。他分析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周边地区与北京相比环境落差过大。他特别强调了交通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建议应大力发展京津冀的轨道交通系统,此外,可以疏解北京的教育、医疗资源到河北地区。

  对此,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认为,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当中,要区分政府规划和市场配置的边界,靠市场的力量吸引人才和企业入驻,而不能依靠行政的力量进行“疏解”。在他看来,北京的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办事效率、生活成本对比河北地区都有优势,“这才是决定企业走向的根本原因”。

  “协调发展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这才是王者之道”,沈迟呼吁,“要真正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而不是等着别的产业转移到你这儿来”。

  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看来,产业的转移与人口和城市功能的疏解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区域价值的提升要靠不同产业发挥协同作用,提升发展质量,而不是简单的空间平移”,“否则就会带来政策上的悖论,认为这个产业就必须转移到那个地方去”,而后者显然不符合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

  显然,谈京津冀协同发展,地产绝对是绕不过的话题,赵弘也特别强调,要加强“微中心”的土地供给和管控,防止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真正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探索“微中心”的体制机制的创新。“比如GDP、税收、养老、医疗等制度和北京形成衔接,同时要创新开发模式,不能政府包揽,要引入第三方,让市场主体运营,形成PPP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院长论坛”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各主办单位以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天津城建大学等重点高校研究机构领导、教授出席论坛,共同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