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业界万象 > 正文
 

李银河接受采访收费惹争议 称与记者拿稿费同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 11:07 新闻晨报

  李银河接受采访收费引争议  

    据报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银河向全国政协会议转交了一份同性婚姻法提案。当广州的一名记者提出采访时,李银河的助手称:“采访15分钟内免费,一小时以上按每小时500元收费。”

  该报道在国内新闻界引起反响,李银河的做法受到一些人质疑,也有人认为此事属正常现象,不必惊诧。针对社会上流传的种种说法,李银河昨日在京接受晨报记者专访,对此事件进行了回应,但此次采访,李银河仍然计时收费。

  据广州的这位当事记者回忆,他因关注“同性婚姻提案”欲采访李银河。采访前,李银河的助手称:“采访15分钟内免费,一小时以上按每小时500元收费。”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因为我从没有这样的经历,但后来我理解了,这就是李银河的不同之处,一般人想要还开不了口呢。”一个小时中,他和李谈了“同性恋婚姻”,也聊过“女性

维权”,没谈论与采访无关的问题,没有浪费采访费。结束时,他问李银河采访时间多长,李回答:“一个小时多一点,就算一个小时吧。”

  当事记者回忆

  首次付费采访

  当事记者说:“当了5年的记者,从未遇过采访对象要收费的情况,李银河博士算是第一个,还真的有些别扭,毕竟跟文化人谈钱的事有点尴尬。”

  李银河简历:

  著名的性社会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已故著名文学家王小波之妻。她一直致力于性社会学的研究,开展大量个案调查,在中国首次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同性恋、研究女性隐密的情感与性。

  【三地记者讲述“采访被收费”经历】

  类似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接受采访须收费一事,对于不少记者来说并非“新闻”。昨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记者向晨报记者讲述了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曾遇到的“收费关”。

  ●情况一

  采访对象为热点人物

  讲述人:孙毅蕾(羊城晚报记者)孙毅蕾向晨报记者回忆,2005年初,羊城晚报想为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做个专题策划,她走访了一批老电影人,但是却意外地获悉,采访一位姓孙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时,对方称需要收费。

  “孙老师说:‘我说的话是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为什么就这样说给你听让你去登呢?你们报纸是卖钱的吧,卖钱的为什么不能付给我钱呢?我为什么要将我这边的材料无偿提供给你?”孙毅蕾回忆,羊城晚报披露此事后,这位84岁高龄的老电影人态度比较坚决,一直对媒体表示自己接受采访收费合情合理。

  ●情况二

  想进入突发新闻现场

  讲述人:龙婧(新京报记者)龙婧告诉晨报记者,去年北京的一次工地事故中,自己曾通过付费的办法,才进入了被封锁的工地。

  “当时现场被保安封锁了,所有的记者都进不去。我们只好两百元、三百元地往保安手里塞钱,保安看看四周也就放我进去了,我一个人在出事的大洞里钻了个遍,想要的料全有了。上次跑北京地铁火灾,我也是通过同样的办法搞定了地铁内卖报纸的人。”

  多位跑热线或去过突发新闻现场的记者都向晨报记者证实,自己或多或少遇到过需付费进入突发事件现场的情况。

  ●情况三

  采访对象掌握关键资源

  讲述人:李刚(化名,上海某报特稿记者)2004年底,李刚采访一与文物有关的选题时,遇到了一位掌握大量私人收藏家联系方式的学者。

  “刚去采访时,对方很热情地帮忙联系了采访对象,报道很成功,也引起了一定反响。后来陆续有南方周末等报的同行问我要走了该学者的联系方式,也跟进采访此事。”

  不过让李刚感到意外的是,数月过后,自己再次致电该学者时,对方的态度却变得十分生硬:“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你们写稿上万上万地赚稿费,我们却天天辛苦跑腿,帮你们联系采访对象,却连份报纸也看不到。今后要联系,就要付劳务费。”

  李银河接受晨报专访计时收费

  “我为什么要无偿付出劳动”

  为求证此事,晨报记者13日晚拨通了李银河家的电话。当记者提出面访要求时,其助手郑女士同意在采访收费的前提下,为记者排出15日上午一小时的采访时间。

  昨天,北京三环附近的颐方园体育城,54岁的李银河在助手的陪同下,在保龄球馆打完球后接受了晨报记者的限时专访。

  『澄清』我不是政协委员

  李银河承认,尽管提交了同性恋婚姻提案,但是根据中国的现状,该提案的通过还遥遥无期。但是这个提案,再次让已经是公众人物的她面临了铺天盖地的媒体采访。她澄清说:“有人说我是政协委员,因此必须免费接受媒体采访。对此我要说明的是,我不是政协委员,我的提案是通过熟悉的政协委员提交的。作为个人,我没有接受采访的绝对义务。”

  『坦然』收费理所当然

  李银河认为,某报的报道明显是在质疑采访收费。

  “我已经在该报撰文反驳了他们的说法。我每天要搞数小时研究,但天天都有媒体排着队来采访,我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就应当无偿付出?为什么我的劳动应当是无偿的?这和稿费是一个道理。你可以不登我的稿子,登了就要付稿费嘛。我为自己的言论要稿费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理应提出这样的要求。BBC(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我是5分钟50英镑,凤凰卫视是15分钟500元,且都是税后。”

  李银河认为,根据旧时社科院的规定,学者发表文章的稿费都应该上缴,“但现在时代在进步,这些规定也逐渐取消了。我接受采访耗费了劳动,收费理所当然。这和我们做问卷给农民工100元的误工费是一个道理。”

  『释疑』

  不开发票,但我交税了

  采访进行了近1小时,结束前,晨报记者向李银河支付了事先约定的500元采访费,李银河给记者打了收条。她的助手郑女士同时向晨报记者提出帮忙缴税的要求。“我们都是这么操作的,税务局的规定是源头扣税,税率是3%,请您在上海帮我们缴15元,我们会把钱寄给您的。请您随后把税单寄来就行了。”

  李银河认为,关于她采访收费的报道见报后,后续的社会评论中有一点说法是,她接受了采访费,却没有开具发票。“我想问的是,为什么报社给专家寄稿费,就没有索要发票呢?”

  【“采访收费”·众说纷纭】

  安替(纽约时报北京分社新闻研究员)

  “采访收费”非国际惯例

  “如果采访对象提出收取大额采访费用,纽约时报是不会答应的。BBC向李银河支付了50英镑,但是按照英国的消费,这点钱不算多。不过按照中国的消费水平,问广州日报收500元似乎有点多了。”安替说。

  安替认为,“采访收费是国际惯例”的说法并不可靠,“对于国际上的正规媒体,‘采访收费’是不可接受的,那等于成了买新闻,违背了新闻采访的基本准则。”

  易宪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

  收费只需采访双方协商

  “采访是否收费完全可以由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来协商,收费与否完全是他们之间的事情,他人无须多言。”易宪容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几百年的历史表明,每一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交易关系中。“如果我们把媒体采访看作是一个市场,那么这个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由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组成的,采访者是这个市场的需求方,被采访者是这个市场的供给方。这种供求关系可以是直接交易,也可以是间接交易。”

  洪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采访收费”应有选择性

  “有人会说,大学、科研机构耗费了社会提供的税收,既然如此,学者就该免费回馈社会,向公共媒介免费提供信息。但是,学者也可以说,目前的商业媒体刊发新闻产生了利润,他们也并非无偿向公众提供信息,既然接受媒体采访耗费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学者为何不能要求采访收费?学者并没有接受采访的绝对义务。”洪兵说。

  洪兵认为,采访收费与否,应该由采访双方决定。学者应选择性地收费,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如果接受其采访耽误了研究时间,收取一定费用无可厚非。而对于媒体来说,学者也有层次之分,“有的学者研究的是热点领域,采访的记者排起了长队,对方没有足够精力接受每个记者的采访,架起‘收费采访’的障碍也可以理解。”

  作者:□晨报特派记者 郭翔鹤 北京摄影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