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业界万象 > 正文
 

政协委员质疑文艺作品创作贴近得奖拒绝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17:4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 (记者 邬焕庆) 在时下的文化演出市场,一方面精彩的文艺演出较少,人民群众普遍“叫渴”;另一方面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创作的文艺作品在得奖之后,却神秘地从观众眼皮底下“消失”,舞台难见踪影。

  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许多文艺界委员认为,目前一些文艺创作部门的创作思想还停留“在全国获奖”上,对如何将文艺作品推向市场服务群众思考不多,这种“贴近得
奖”而拒绝市场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数以千计获奖作品神秘“失踪”。

  目前,在音乐、舞蹈、杂技、戏剧、影视等文艺创作领域,全国性的大奖基本上两年评一次,有的行业是一年评一次,而各种得到国家有关方面认可的全国性比赛更是四季都有。有人粗粗估算过,一个艺术门类一年评一次奖或者搞一次比赛,每次奖励50个节目,那么一年获奖的各门类节目累计至少在七八百个左右。按照一个节目的创作、演出3年左右的周期计算,如果这些节目全部推向市场,全国观众应该可以欣赏到2000多个精彩的文艺节目。

  王兴东委员说,这些得奖作品大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根本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这样的得奖作品根本对市场和观众产生不了任何影响。文艺创作不是以评奖为目的,评奖更不能当作一个产业,评奖的繁荣不能代表文学创作的繁荣。

  有人曾对这种“贴近得奖”的文艺作品戏称为“三场戏”,即:彩排一场,评奖时为评委演出一场,得奖后为领导表演一场。

  叶少兰委员说:“拿

京剧领域来说,现在真正贴近群众的是一些县乡小剧团,他们创作的初衷不是为了得奖,而是为了生存争取观众,多演一场是一场,可以说正是这些不得奖的节目维持着最基层的文化演出市场。”

  王兴东委员说,文艺工作者应把更多精力放到创造好作品、创造真正有市场吸引力的精品上去。抬头面向市场,俯身服务观众,这是繁荣我国文艺的根本之路。(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