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广告*公关 > 正文
 

最具影响传播案例:中国建设银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18:17 《今传媒》杂志

  中国建设银行:股改上市初战告捷

  入选理由:2005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一直处在舆论的漩涡。财务重组、股改引资、首次公开发行及公司治理改革、引进外资股东是否有必要、是否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被人们讨论不休。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大行中的中国建设银行。它在2005年内完成了大规模的财务重组,在股份制改革中取得重大进展,并于10月27日在香港成功上市。集
资额接近80亿美元,成为香港市场有史以来集资金额最高IPO。由于银行涉及了众多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建行从改制到上市的一举一动都成为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2006年底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将向外资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最后期限。这个规定在进入2005年后显得迫在眉睫。另外,银行内部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落后,继续下去很难应对各种内外危机。内忧外患,

银行改革迫在眉睫。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第三大国有银行的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及其上市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到1996年时,由“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正式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开始脱离其政府背景。2003年底,国务院对建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中央汇金公司注资225亿美元,用于提高建行的资本充足率。2004年历时9个月的财务重组后,建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国建设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名称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进入2005年后,建行正踌躇满志的未上市做准备时,却发生了“张恩照事件”,为建行的改革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建行的改革和上市走入公众视野。从此,关于建行上市的讨论如火如荼,焦点集中在引进外资上。质疑者认为美洲银行和新加坡淡马锡资本的进入是在“贱卖银行”,会危及到国家金融安全。而众多金融专家和银行界人士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建行上市引进外国战略投资为其转变为一家公众公司打下基础,能将建行置于国内与国际投资者的监督之下,积极的促进建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于“贱卖论”,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解释说:“境外的战略投资者投机获利的机会很少,他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我们做到长期合作、互利共赢,因此在价格方面自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也要考虑到他的风险成本。”

  这些外界因素并没有动摇建行改革和香港上市的决心。从10月初开始,临危受命的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和建行的整个路演团队,马不停蹄地奔赴全球各大金融城市,为建行的IPO进行路演(

股票承销商帮助发行人安排的发行前的调研活动)。建行走了超过20个城市,进行了128场推介会,见了500多个投资机构。最后,超过80%的机构投资者下了订单。至10月27日挂牌,建行全球发行264.86亿股,融资金额近80亿美元,是第一只全流通的国企股,也是四年来全球最大的IPO(首次公开募股)。

  郭树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行上市的最终目的是转变经营机制成为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最好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

  国外一权威媒体认为,建行上市是中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改革中的分水岭。它表明中国开始慎重考虑银行体系改革问题,并决心创建更透明、更复杂的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体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