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传媒 > 正文
 

文化出口的前提是文化自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 14:16 中国青年报

  魏英杰

  “孔子不如章子怡?!”一场沸沸扬扬的争论,闹了多日却是一场乌龙阵。实际上,张颐武教授的原话意思非常清楚,正如他在博客上所澄清的:“我只是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大众文化被世界了解。”

  我完全赞同张教授的意见,正如美国的民主、自由理念等文化精髓便是通过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等商业文化的力量来输出的一样,我们当然也可以借助大众文化的出口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不过,张教授这番话显然忽略了一些关键性细节,所以难免遭遇误解和非议。

  张教授列举姚明、章子怡作为美式“中国梦”的象征固然不错,也十分符合西方人的“中国想像”。但姚明、章子怡等人更应该说是“中国崛起”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和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进而跻身于世界主流文化的现代性有关,与中国传统文化却没有多大干系。特别是章子怡,她全身上下所散发出来的“准好莱坞明星”的

香水味,俨然“美国梦”的中国版本;再加上出演《艺伎回忆录》,章子怡近来颇受一些舆论非理性对待——张教授将“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难免要遭受物议。

  更糟糕的是,张教授说“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这里的“章子怡”,实际上意指“大众文化”),本意并无不妥,却很容易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落差感”。这种落差感一方面表现在孔子和章子怡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前者为“至圣先师”,后者为娱乐明星;另一方面则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在当代所处境遇之大不同——传统文化长期遭遇冷落,商业文化则大行其道。现在,张教授却将商业文化(以章子怡为代表性人物)视作传统文化的“救世主”,无怪乎要被人不由分说乱骂一气了。

  在这场并不美丽的误会中,与其说是有些人对“孔子不如章子怡”这话表示不满,不如说是对章子怡个人的不满(如果以李安为例的话,想必不会招致那么多非议),更毋宁说是对传统文化当下处境的一种愤慨——这其实也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虽说近年来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日高,但厕身其间的所谓“当代大儒”,既有“小人儒”,更不乏挂羊头卖狗肉者,这种情形越发显示出传统文化继承事业的寂寥局面。所以,念及传统文化的现实困境,欲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不仅在于派出几个文化“形象代表”,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国人恢复对传统文化的信心,进而实现“文化自立”,然后才谈得上“推己及人”,使之流播于世界。

  所谓“文化自立”,简单说就是文化上的“和而不同”,使传统文化既与西方现代化相接轨,又能够在全球化大潮中保持自身特性。韩剧《大长今》所表现出来的,不独为张教授所说的“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更多还有韩国人认为本民族文化必能在全球化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强烈文化自信心。——不言而喻,如果我们不能尊崇和履践传统文化,如何让世界另眼相看,又如何谈得上“文化出口”?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