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数量上去了,但很难见到一部在艺术、内容上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本报记者 文静
当国产儿童影片依旧徘徊在主流院线之外时,不久前上映的《纳尼亚传奇》和《哈利·波特4》却在全国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热潮,分别狂卷2500多万元和5000多万元的票房。5月
11日,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北京电影学院召开“影视育人工程”研讨会,与会专家表示,国产儿童影片创作观念落后遭遇市场尴尬,只有打造出中国儿童影片新形象才能拯救国产儿童影片市场。
影片数量上升 创作观念滞后
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国产儿童影片申报立项45部,获准拍摄25部,占全年国产影片总数的9.6%。2006年1至4月,已经有15部儿童影片获准拍摄。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说,近年来,儿童影片创作数量稳定在每年20部左右,与五六年前每年七八部的数量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尽管数量上去了,但很难见到一部在艺术、内容上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的确,像《三毛流浪记》、《鸡毛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这样曾让全国小观众喜闻乐见的国产儿童片在当今银幕上难觅踪影。“在21世纪电影创作的背景下,国产儿童影片却没有与历史水平靠拢,也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更没有超过历史的证明,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张宏森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震欣认为,目前儿童片创作的题材范围、类型范围、认知范围以及创作手段等,都存在着局限,不少儿童影片把儿童片当作是学校思想教育课的延伸,而不从电影艺术本身规律出发,动不动就是大人教育不懂事的孩子、孩子得到转变的老俗套,这样的作品是难以得到市场认同和小观众们的喜爱的。
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名誉会长、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说:“儿童影片的定位不能单一化。要让孩子喜欢,要从孩子需要了解、感兴趣的题材出发,孩子爱看惊险故事、战斗英雄、家庭亲情,喜欢有趣味的人物,而不是一些观念的图解。”她认为,像伊朗儿童影片《小鞋子》享誉国际,就在于真实地抓住了儿童的视野——即使苦难和贫穷,在孩子们的眼中,世界永远是快乐的。
缺乏商业性进不了主流院线
国产儿童影片面临的另外一个困境是,缺乏商业性,进不了主流院线。近百年来我国总计拍摄了儿童影片380余部,其中改革开放后20多年间就创作生产了300余部。这些数字背后是尴尬的现实:绝大多数影片不为孩子们所知。
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初,影片《哦,香雪》、《火焰山来的鼓手》和《天堂回信》连续3年夺得柏林儿童影片节的大奖,其中《天堂回信》共在8个国家获奖,可这样的辉煌国人却知之甚少,孩子们压根儿就没看过这些电影。
张宏森说,因其商业性不强,发行渠道不畅,目前我国儿童影片只能进入极少数二级院线,主流院线一般不敢接国产儿童片的单子,因为市场风险太大。
在于蓝看来,现在能卖座的商业电影往往以大投资和高科技取胜,比如《哈利·波特》、《海底总动员》,而国产儿童影片却恰恰面临着资金缺乏和拍摄手段落后的问题。
张宏森在研讨会上指出,被大片所忽略的二级市场却正好是儿童影片大展身手的好地方。由于那里的孩子的文化娱乐活动选择性小,对优秀儿童片的需求更迫切。山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儿童故事片《暖情》用200万元的投资获得了近千万元的票房,正是在发行上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地市县二级发行市场上做出了口碑。
专家呼吁打造中国儿童影片新形象
就在国产儿童影片迫切需要给养的时刻,全国惟一的专业儿童片生产机构——中影集团第三制片公司于去年底投向动画创作,今后中影集团不再有生产儿童故事片的专职机构,也不再承担国家下达的儿童故事片的生产任务。
儿童影片今后的路怎么走?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王兴东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强化中国儿童影片创作生产”的提案。这一提案得到了王馥荔、潘虹、冯小宁、韦廉、滕矢初等十几位委员的一致赞同。
王兴东呼吁,要保留一个专门从事儿童影片创作生产的机构。同时,儿童影片依然可走产业化的道路,只要集中优势兵力打造出中国儿童影片的新形象,就能振兴国产儿童影片。
“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儿童影片并不缺乏素材。《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都是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所喜欢的人物,但是,我们并没有把这些形象进行产业化的包装和生产。而花木兰这个代表中国精神的人物形象,却让美国抢了先拍摄成电影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说明,振兴国产儿童影片关键是我们观念要更新,艺术要创新,拍出中国3亿儿童喜欢的形象来,就会有市场。”
王兴东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请名编剧精心策划儿童影片剧本,组织最有代表性的国际大导演,邀请大牌演员演出,优化资金组合,集中打造高品质的儿童影片,让中国儿童形象步入世界儿童的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