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劲华
在采访凤凰的各界人士和浏览各种凤凰资料时,作为一个大媒体的同仁,我除了感激更是钦佩。很难想象,没有凤凰的日子会是怎样。这也是很多北京文化工作者寻求住房时一直困惑的问题:高档的小区有凤凰但花费昂贵;价格较低的住宅又缺乏精神支援和信息流通。
不管如何,凤凰已经走了十年,也正一步步向更多的中国老百姓走来。在走和去之间,留下的是故事,留下的是思维,留下的是启迪,留下的是脉动。
凤凰卫视著名时事评论员阮次山也曾提过,“我觉得媒体更大的市场空间迟早会到来,现在的空间已经很大了。”
既然改革是渐进的,收入是逐步提高的,那么努力去找寻相对更宽阔的媒体市场也是正常的。凤凰十年的意义更具有标本性。
在一个商业社会并没有主打商业牌,而是走人文道路,走高端路线,不是前瞻就是深刻。
人还是那批人,土地还是那片东方的沃土,从小作坊的区级电视台发展到现在一支重要的华人话语权的表达平台,不是几篇文章就能展示的。
有首叫《十年》的歌被一位香港歌手演绎而从半红不红出了位,而凤凰踏踏实实的十年让传媒人想到了致敬,学习凤凰好榜样,不管是业务商业还是合作。
凤凰资讯台总编辑阮次山曾感概,“我在媒体工作多年,在众多的传媒企业当中,凤凰员工之间纠纷冲突是最少的,大家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没有权利和利益之争,大家的成功与否,完全是看自己的节目。”
这对中国传媒人也是值得景仰和学习的。
在佩服加欣赏之余,我也感到一种忧虑,一个没有对手的人将能走多远,似乎没有对手也是凤凰的一个隐忧,也许凤凰人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
那批构成凤凰血肉的记者、摄像、编导、主持、策划、评论员一直在说凤凰是“榨汁机”,“不过都心甘情愿被榨”,这种榨取就是把自己当对手,就是把个人的事业当成公司的事业。
十年里,凤凰主动离开的主持人只有三人,这让人看到凤凰已经成为个人挑战自我的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