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传媒研究 > 正文
 

浅谈报纸采编人员业务素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 17:56 《传媒》杂志

  文/万 鹏

  写诗需要激情,写散文需要温情,写小说需要深刻、需要体验生活。那么,写新闻这几个方面需要同时具备,只不过要严格把握真实的生命线而已。真正优秀的新闻从业人员,其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对事物的认知,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体现,都存在于生活和工作的罅隙里。

  一个称职的采编人员,首先要专业知识扎实,搞好本职工作,做到“业内有功夫”。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洪波用“准确、简约、传神”三个关键词精辟地概括新闻标题制作的“法则”。如何才能做到在“准确”的基础上“简约”和“传神”呢?这就需要编辑厚实的文字功底、分析问题的明晰思路、高度的归纳总结事物的能力,等等。由此看来,没有渊博的知识作后盾,是难以做到的。“功夫在诗外”——要求采编人员尤其是年轻的采编人员在搞好工作的同时,还应腾出时间来充电,加强新闻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提高理论水平和运用水平。高级编辑郑庆东认为,“编辑记者要加强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加强新闻报道业务水平的提高。”“还要做好案头工作。编辑记者一定要注重资料的收集,并消化、吃透,不要认为什么问题都可以上网查询,那种临时性查询的东西,很生硬,根本就没有吃透,怎么去向自己的受众解释清楚?对一些文件精神更要吃透,做到吃透上头,吃透下头,这样才能当好喉舌,才能更好地为受众服务。”其实,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就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采编人员肚子里有货,那么一桶水就可以倒满一碗水,乃至几碗水,如果采编人员的知识不够扎实,只有一碗水的话,怎么也装不满一桶水。

  有人说,新闻是理性的,是易碎品,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只要把事实真实地告诉给读者就行了,一个高中毕业水平的人就可以做到,根本不需要多么高的学问。新闻确实是理性的,也是易碎品,但是,新闻是有价值的,要知道,新闻天天在发生,关键看你以什么方式告诉别人。当今,人们可选择的媒体越来越多,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闻,如果你的报道不精彩,选取的角度不准确,激发不了读者解读你信息的兴趣,自己再怎么孤芳自赏,也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只是耗费人力财力。所以说,只有知识渊博的采编人员才会采写出有价值的报道,才能生产出质量高的新闻产品。

  当然,一个合格的新闻采编人员,光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还要提高综合素质且能灵活应用到新闻工作中去,做到“业外有功夫”。经济日报社导刊部主任姜波在一次主题为“怎样做好一个财经记者”的讲座中就提出:“要做好一个合格的财经记者,必须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有良好的建设意识。”他认为新闻是“想”出来的,一个好的新闻作品6分想+3分采+1分写。他所说的“想”不是空想,更不是助长记者“闭门造车”,而是要有思想,要动脑筋,勤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采访前要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譬如说,这条新闻的价值在哪里?受众感兴趣吗?一旦选题定下来,就应该想想究竟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进行采访,拟写采访计划和提纲;采访的时候,脑筋又要不停的转动,视其现场不同的情况挖掘新闻事实;采访完了又要想,怎么组织材料、怎么写得好看,要告诉读者什么、诉求点究竟在哪里等等,都需要记者去“想”。所以,“一个好的记者一定是有思想的”。

  陈道明的一句广告词说得好——世界纷繁,多则惑,少则明。我们不妨用来映射新闻采编人员要有辨别事物真伪的能力。那么,如何筛选有价值的新闻,恐怕需要“慧眼识金”。高级编辑詹国枢巧妙地用“好看、有用、健康”六个字概括采编人员选稿的标准。如何才能做到,单靠新闻知识是不够的,要求采编人员具备全面的素质。

  同样,新闻的写作是新闻记者综合能力的具体展示。往往一个好的记者能够用通俗的语句把高深的、哲理性的东西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把采访到的故事讲给受众。多次获得

中国新闻奖的詹国枢总结,新闻写作其实就是五句话:“带着问题写新闻,水平高低在选择,述评写作三段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言论成功三要素(有故事、有见识、有文采),至高境界是通俗。”这些道理看起来简单,容易理解,可是,要做到灵活运用,功夫却在“诗外”,要求我们年轻的编辑记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总结、不断地积累。这样,我们才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才会感受到学习指导工作的乐趣。

  做好新闻采编,还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敬业爱岗,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功夫要深”。20年前,经济日报社前副总编辑罗开富耗时368天重走长征路,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采写出了一组中外知名的连续报道。他总结,“要在奋斗中享受生活”,“只要你努力下去,就会成功”。他认为,“历练方成大器”,要做一个合格的新闻采编人员,就要不怕吃苦,就要“五练”,即:练意志、练人品、练思考、练文笔、练深入。现在一些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与罗开富对照起来,存在差距,尤其是缺乏他那种吃苦的精神,“宁可不要命也要新闻”的斗志。不少新闻记者整天跑会议,拿材料,把采写新闻颠倒成了编写新闻;有的不出去采访,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上网“扒窃”,编造虚假新闻;写作上也没有创新、没有突破,还是老“八股”;内容上也是陈谷子烂芝麻,采取了几条措施,落实了几项规划等等;还有的预计什么什么,估计至少也什么什么,把还没有形成事实的东西,进行主观臆测,造成事实上的假新闻;经验性的东西多、总结式的东西多,用新闻事例说话的少,等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工作者遵循职业道德,最根本的精髓在于“

为人民服务”。像以上一些浮夸、虚假等现象,怎么做到“为人民服务”?怎么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怎么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呢?恐怕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经济日报》农村版)

  责任编辑 杨

春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