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传媒人 > 正文
 

焦雄屏:电影界需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17:34 中国青年报

  张彦武

  2005年年底,有“台湾新电影教母”之称的焦雄屏,忙着陪同好莱坞归来的影帝周润发在上海拍摄她监制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与此同时,复旦大学出版社“影·响”丛书适时推出了焦雄屏的电影评论文集《映像中国》。

  焦雄屏近年日益为大陆影迷和读者所熟悉。她曾为关锦鹏编写《阮玲玉》,也曾监制《香港情怀:去日苦多》、《望乡》等纪录片,以及《爱你爱我》、《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等多部国际获奖影片。

  不过,她更大的贡献是幕后推动华语电影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焦雄屏开始推动台湾新电影送至国外参加影展。1993年,焦雄屏发起“台湾电影年”全年活动。焦雄屏还将台湾电影史数十年资料输入电脑,并出版《台湾电影史》等电影史研究书籍。台湾远流版“电影馆”在台北面世时被媒体誉为“使学电影的孩子告别讲义时代”。焦雄屏的学生王亚维翻译的《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更是成为台湾不少青年纪录片制作人的必读书目。

  此次的《映像中国》并非焦雄屏和大陆的出版社的第一次合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两年前就曾引进过她在台湾远流出版公司策划的“电影馆”丛书。2005年5月开始,焦雄屏转而开始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合作,为该社主编的“电影馆”丛书目前有“电影理论”、“电影史”和“电影导演”三大系列30多种,《电影是什么》和《法国电影新浪潮》等尤其受读者欢迎。

  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革命性运动。“每次我去戛纳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新浪潮电影导演还在开新闻发布会,充满做电影的激情,我都想哭。他们太执著了,他们拍摄的电影不逊于年轻导演,对爱情和人生的领悟都非常到位”,焦雄屏说。

  无论是关注法国电影还是华语电影,焦雄屏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中国。最新的这本《映像中国》集纳了她20余年来关于百年华语电影的精彩论述。焦雄屏在北京棕榈泉国际公寓附近的咖啡店数次接受笔者采访。焦雄屏满脸笑意地回忆起当年。“小时候,李翰祥创办的国联电影片厂就在我家附近,我经常在家门口就可以看见电影明星甄珍,导演李翰祥等。”

  上世纪80年代初,从美国学成返台的焦雄屏,在香港偶然看到石挥导演的改编自老舍原著的《我这一辈子》,立即“惊诧于自己的缺陷及浅薄”。随后,日本现代美术馆举办由佐藤忠男策划的一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回顾展,焦雄屏听说后,“毫不犹豫就提了箱子去了东京”,三个月时间的奋力补习让她对中国电影史有了全新认识:“看到那么多好电影,我拥有一份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我们有那么悠久源长的电影史,在世界电影史上毫不逊色。”

  在了解自己的“根”的电影过程中,《映像中国》对中国电影的萌芽地———上海滋生的黄金时代进行了深入探讨。20世纪30年代是电影最初从西方传入、在中国开始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有相当多的问题,外面是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伺机分割中国的国土,内里是军阀长期的分裂与战争,此外,经济的破败与天灾不断,使生存几乎变成困难的问题。”

  在焦雄屏看来,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观众以上海等大都市为主,“创作者和观众都集中在都市中的中产阶级,因此,那时的电影,从取材至内容表达方式,都带有相当的都市心态”;而在技巧上受到西方的影响,但不仅仅限于好莱坞。“当时一些进步的影人也尝试了解叱咤风云的俄国蒙太奇运动”;此外,当时由于知识分子的大量参与,使那个年代的电影显现出“文人电影”的特色,“知识分子的参与,不但提高了电影技巧,也引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但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也常常不脱文人气质。许多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在描述老百姓时,往往投射过度的理想与热情,使人物角色变成‘形而上’的典型。同时,在创作笔法上,也较诉诸于知识分子的美学与思考态度”。

  进入新千年,焦雄屏开始致力于整体华语电影品质的提升,积极提携两岸三地青年导演,与大陆合作日渐增多。顾长卫荣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孔雀》,就是由焦雄屏负责海外宣传,“因为此片与编剧李樯结缘,使我下定决心一半定居于北京,共同为未来创作努力。”“那您认为法国新浪潮对中国大陆的电影创作者有没有一定的影响呢?”笔者顺势把问题抛给了焦雄屏。她朗然作答:“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那种强调电影回归电影本位,在相当程度上比较接近戈达尔提出的电影作者论,他们相信电影不应该是文学的附庸,而要看到声光影像,这就与法国人说的‘电影不要成为戏剧和文学的附庸’是一致的。第六代创作的个人性,与新浪潮强烈的个人色彩也有某些相似。”

  2000年,四部华语电影破天荒地一起参加戛纳电影节,这让焦雄屏着实高兴了一番,她认为这代表了华语电影四种传统和突破,可谓“世纪末的华丽”。其中,李安的《卧虎藏龙》“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血片”,代表了“武侠电影类型的演化”,“《卧虎藏龙》诉诸中国近代史上最受瞩目的流行文化(通俗武侠小说及武侠电影)的类型传统。《卧虎藏龙》的位置自此特别像美片《星球大战》,即用新的包装(电脑特技及新的电影技术)复活一个濒临死亡的类型”。双双拿下最佳男主角和最高技术奖的《花样年华》不啻是“张爱玲式的殖民都会风情”的最佳体现,“《花样年华》虽非改自张爱玲小说,但它比任何张爱玲电影更像张爱玲”。

  采访的最后,焦雄屏告诉我们,“等到中国电影产业链上生产出来的产品逐渐被观众厌烦的时候,可能会有一股新生的力量出来,我非常期望那时中国的评论界能够和创作界结合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我一直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电影产业很有信心,现在最重要的是力量整合和制度确立,这需要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链接

  《电影巴黎》

  彭怡平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年11月版

  自从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于“大咖啡馆”公开放映巴黎的第一场电影以来,百年间,巴黎电影院的光影一如巴黎的街灯,不但未曾熄灭,发而愈燃烧愈炽烈。《电影巴黎》是经历10年思索及研究的成果,概括了作者对法国电影界的整体文化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电影是什么?》

  [法]安德烈·巴赞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5月版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电影手册》的创办人,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电影批评家、理论家,被誉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本书是巴赞的经典批评文章的结集,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

  《法斯宾德的世界》

  [英]罗纳德·海曼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版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电影馆》系列,是讲述世界大师级导演个人经历的电影书籍,在台湾的电影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影馆》系列共100多部,这是其中重要的一本。作者曾演出并导演舞台剧,是知名的评论者和作家,撰写过尼采、卡夫卡及布莱希特的传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