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财经媒体面临公信力困惑 多少广告实为封口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 05:4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王尧 “中国有全世界看好的经济,但是没有全世界看好的企业,更没有被全世界接受的商业媒体。”这是为什么?4月25日,来自中日两国的财经媒体从业人员,聚焦“中国财经媒体发展落后于中国经济”这个话题。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崔保国教授说:“经济发达国家都有一个非常强势的财经媒体。美国有《华尔街日报》,英国有《金融时报》。《日本经济新闻》几乎让日本商务人士人手一报。中国需要一个在全球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 日经新闻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经济报纸,去年下半年日经早报的平均发行数量是304万份。日本经济新闻社副社长和田昌亲说,日经新闻成功之道在于高质量的内容,加上充分利用IT技术。他们的内容要求公正公平,不偏不倚。绝不迎合大众,保持冷静而沉着的观点。 中国财经媒体特有的“中国特色现象”引发了热烈争论。为什么在中国总是可以看到20到30岁的年轻记者采访50到60岁的白发企业家?中国企业投放广告时,有多少因素是考虑封杀负面报道的“封口费”?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说,中国整个财经媒体行业的发展,面临新闻专业能力的挑战。中国记者对很多题材的报道的把握,没有达到国际财经媒体的水平。 他说:“我们一些记者的公司报道,基本上是以企业自己的宣传和公关公司的发布为素材和主要的报道切入点。而国际财经媒体的报道,只是以这些公司定期的财务发布为常规的切入点。” “培养一个成熟的财经记者和编辑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但是现在大量好的记者和编辑转到金融机构去。我跟他们开玩笑说,在我这里你是当记者,你到金融机构去是接待记者。但是他们愿意去,因为薪水相差两倍左右。我们怎么样留住资深的记者和编辑?”《中国证券报》常务副总编杜跃进说了自己的困惑。 “我们缺乏真正的财经记者和编辑。”崔保国教授曾和《华尔街日报》等发达国家主流媒体的高层领导交流过,这些媒体培养一个财经媒体的记者需要8年,培养一个政治记者需要3年,社会新闻的记者当年可以培养出来。他认为,人才问题和体制问题是制约中国财经传媒发展的两大问题。 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总编辑黄翔说:“人才问题,我认为不是短缺的问题,也不是薪水的问题,而是媒体内部的体制问题。改进媒体内部的机制,就会激发起从业人员追求新闻的动力。” 媒体内部的机制等原因导致“封口费”在业界普遍存在。和讯网总编辑杨斌说,正因为如此,那些不用封口费的企业更令人尊重,那些不收费用的传媒更稀缺。 “公信力是媒体成功的一个基石,对财经媒体更重要。”黄翔说。 本报北京4月26日电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