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传媒 > 正文
 

报人怎么说张恨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 01:35 中国经济周刊

  ★文/郭晓鸿

  媒介滋养下的大众文本,大众文本中的媒介要素—两者互融互动、相辅相成,既是张恨水创作成功的支撑点,也是其局限之所在。刘少文的《大众媒介打造的神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重新解读张恨水的钥匙。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恨水便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但研究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多数研究的局限表现为二:一是低水平循环,少力作;二是视角陈旧,基本上是就文学而谈文学,少新意。二者之中,尤以后者为厉。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大众媒介打造的神话》,自然觉得清新宜人。

  其一,作者从报人生活和报纸媒介的视角出发,以此为纲,便抓住了张恨水创作的灵魂。以前,虽然也有人注意到“报人”角色问题,但大多忽视了报纸媒介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及其对文本创作的本质性影响,且即使是论“报人”角色,也缺少令人信服的阐述,往往观点大于论证。本书则不然,其观点是在深入而系统的论证中确立起来的,故其有较高的逻辑自恰性和可信度。

  其二,从“报纸媒介”、“报人化”、“大众化”的视角切入,又能顺利地摆脱以往许多研究者对张恨水惯于施用的“精英化”的评论倾向,注意到了不同“层面”文本自身的规定性,中肯而符合实际。

  其三,因为文化学、传播学、公共空间理论的借用,激发了一些新的研究增长点,比如张恨水小说的“报纸化语言”、“媒介要素”对小说结构的影响,以及对“副文本”、“次文类”、多重传播方式的论述等,都有新的发现、新的阐释。

  其四,细致而扎实。一般来说,开辟新视角、新方法虽好,但容易粗疏。《大众媒介打造的神话》的可贵之处则是它的细腻、扎实。比如文中对稿酬收入的推理研究,对发行的阐释等都是细致入微的。此外,文中、文后配置的相关表格就有8幅之多,这些量化统计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最好的佐证。

  近年来,社科研究领域正涌动一种新的研究倾向:融通。印刷时代对学科的细致划分,正日益受到电子传播媒介的修正,用西方学者的话来说,我们现在正生活在一个“重叠性的世界”,这个世界正在消除文化等级和各人文学科领域的分离。实际的情形也是这样,综合研究、跨学科研究、交叉研究不但成为可能,甚至一再显现出“柳暗花明”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媒介打造的神话》这部著作就顺应或暗合了这一新的学术动向,它的推新之点,它的优长之处恰恰在于做足了学科“交叉地带”的文章。但做融通研究—综合研究、跨学科研究、交叉研究并非易事,它需要研究者有广泛的涉猎,并对相关学科有切实的积累。

  《大众媒介打造的神话》的作者刘少文博士恰得益于此,他自己在该书后记中说,这一选题与其以往20年的经历密切相关。10年文学研究,10年记者生涯,不但使他能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张恨水,而且能沉稳从容地面对这一选题。这部书不只是作者学术思考的结晶,更是他生命历练的果实。惟其如此,它不但清新,更耐人咀嚼。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