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传媒评论 > 正文
 

网络语言:包容还是限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 08:00 中国青年报

  从3月1日起,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如果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词,将被判定为违法。根据新近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这是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法规。

  欧阳晨雨:政府不应该出面限制网络语言的使用

  “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然而,通过官方介入,行政干预网络语言传播的做法,尤其是新闻报道禁止使用若干网络语言的做法,笔者并不赞同。

  20世纪初叶的中国,也曾有这样一场类似通用汉语与网络语言之争的“论战”———这就是文言与白话之争。争论中,新文化运动急先锋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傅斯年的《文学革新申义》,鲁迅的《估“学衡”》、《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以及文言保守派的林琴南的《论古文之不当废》,章士钊的《评新文化运动》和《评新文学运动》,都以其严密的逻辑分析,渊博的文学功底,见证了这场文化大撞击的激烈和震荡。虽然,论战的结果使得文言文逐渐退出社会生活的舞台,然而林琴南、章士钊的文章依然具有可读性和历史参考性,文言文依旧是民族的瑰宝。

  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都做了些什么?翻看当时的一些资料,所看到的,只是文言与白话代表观点的猛烈交锋和论战,自始至终,没有政府的强力介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英国,政府不主动干预语言文化市场的具体运作,但通过多种渠道给予经典与创新剧团、剧目强有力的资助、扶持,其中艺术委员会是一个最主要的运行机构。以英格兰艺术委员会为例,它成立于1946年,实行非政府运作,但代表政府辅佐艺术发展。它的经费来源于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是英国最大的艺术拨款机构,如2003~2006年的经费预算超过10亿英镑,由该委员会自行控制,对某些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机构进行战略性指导,给予资助。政府引导下的语言文化自由,也带来了英国语言文化产业的繁荣。

  语言文化在维持其独立性的同时,也需要兼容并蓄的博大。据报道,英国的中小学正在大力推行汉语教学,英国人对汉语的学习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英国文化协会每年培训30名以上的汉语教师,以弥补汉语学习热潮带来的师资缺口。而据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大约100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学机构教授中文课程,其中大学2300余所,“汉语热”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近日,欧洲首个孔子学院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学挂牌成立。难道他们就不害怕汉语言的“侵略”吗?

  网络语言的出现,经历了萌芽、发展到壮大的过程,其被国人接受的过程,反映了语言的市民化和草根民众争取话语自由的新趋势。国家颁布了民法和刑法等法规,对于语言侵权的行为自有制裁和惩戒,在这个议题上,政府可以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不是严厉的裁判和不合理规则的制定者。对于新生事物的合理与否,历史才是最好的见证者。

  胡适先生曾说过: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诚哉斯言。

  张培元:从“亨廷顿问号”看捍卫汉语生态

  网络语言大面积流行,威胁语言生态,并非危言耸听。姑且引述不久前刊于媒体的一篇小学生寒假作业,你就会知道自己是如何在网语面前成了“新文盲”:“昨晚,我的JJ(姐姐)带着她的青蛙BF(男朋友)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JJ的BF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拍马屁),说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PLMM(漂亮美眉),7456(气死我了)……”中国人听起来似乎像外语,外国人听起来感觉如汉语,世界人民听起来普遍认为是天书,这是不少网语的共同特点。如果不通过规范用语将这种亚文化圈入特定范围,总会有一天连我们的孩子也分不清哪是纯正的汉语!

  语言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的鲜明标识。网络语言泛滥,不少网虫甚至钝化到“不会说话”,这让人想起了那个一直受到激烈争议的“亨廷顿问号”。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描绘了一张世界文明谱系图。多数文明谱系与文明定性都非常清楚,如埃及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产生了地中海文明与迦南文明,发展到现在形成了明确的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古印度文明发展到现在形成了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在演变过程中分为两支,一支发展到现在形成现代的日本文明,一支在中国古代形成中国文明,而这一中国文明发展到现在已不知其文明的明确性质,既不是传统的中国文明,又不是现在的西方文明,难以确定之下,亨廷顿只好以一个“?”来填空。亨廷顿的判断未必正确,但“亨廷顿问号”在某种程度上并非无中生有。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衣裳,多语并存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幸运。纯洁语言,就是呵护珍贵的民族文化基因。面对英语的语言霸权,德、法、俄、意等国都以立法形式保护本国官方语言文字在大众传媒和公共领域的使用和主权地位。其中,法国规定公共服务部门使用法语以限制外来词的使用,所有产品必须用法语

商标,任何违背规定的个人或集体都将被处以罚款。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法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然而,我们的一些媒体、公共部门却在为另类语言传播推波助澜,“PK”、“粉丝”满天飞,隔不上几句就冒出英文词汇,一篇篇支离破碎的文章,降低了汉语的表现力与完整性,若韩愈、东坡再世,李白、杜甫重生,定会被活活气死。

  维护汉语纯洁,捍卫我们的语言生态,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情,希望上海市的做法能为其他地方借鉴推广。否则,总有一天,连我们自己也对“亨廷顿问号”答不上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7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