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必须夹杂肉色才能引发阅读兴趣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1:40 中国青年报 | |||||||||
许斌 很多年过去了,我还能记起孙少安、孙少平等人,他们是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虽然我并不认为这部书能算得上是真正一流的作品。我记得这些人物,只是因为一种感动,一种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市井人物面对种种现实困难不屈不挠、穷尽一切力量与困难抗争的勇气和执着,还有他们发自心底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袁雪华,一个23岁的女孩子,当她面临苦难,她近乎绝望的执着抗争又一次让我感动。家里穷,母亲患了癌症,弟弟要念大学,很微薄的工资难于供弟弟念书,于是袁雪华不得不四处找人借钱。可以想像,她在借钱的过程中遭遇过多少冷眼与歧视,她甚至带着弟弟到合肥街头要饭。她在网上发帖请求援助,援助来的钱很快又花完了;她找到新闻单位,她只是希望通过媒体找到一家可以预支她两年工资的用人单位而已。为此,她将努力工作,愿意从事再苦再累的工作———没想到,不同媒体正式发出来的报道,居然演变成“我愿意从事任何职业”,直至赤裸裸地“卖身救母”! 或许,有关媒体将她的求助当作了一次寻常“报料”,并从中搜寻到了炒作的卖点。我们这个时代,本来对于炒作女大学生很感兴趣,妖魔化她们不再是一种时髦,而是一种惯例。媒体采用了这种报道方式,显然忽略了因此带给袁雪华的不堪,也忽略了因此带给那些真诚帮助袁雪华的人的难堪。或者,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为了取得新闻卖点和发行量故意忽略。 是媒体为了取媚于读者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吗?是否在这个时代,市井百姓已经只关注于那些阴暗的东西,甚至连关于人世间苦难的描述,也必须夹杂了肉色才能引来他们的阅读兴趣?没有炒作,也许就没有新闻了,但如何炒法,是否可以无原则,并以任何方式从任何角度去炒作任何一个新闻素材呢? 我始终觉得,媒体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或者说,应该有作为一个市井百姓都应该恪守的起码行为底线。设想一下,我们是袁雪华的一个邻居,看到或听说了她不幸的遭遇,我们想将她不幸的遭遇告诉其他人,希望有人因为我们的转述帮助她,我们会如何讲述这个故事呢?会因为她是一个女孩子就直接认为她一定会使用,或即将使用自己最原始的身体资本作简单交换吗?这样去描述,会不会被其他邻居斥责为缺德呢?当我们一门心思只往这方面想,往这方面挖掘的时候,真正暴露的,也就是自己心底的阴暗与对苦难的冷漠。 当人世间不再有任何东西可以感动我,我将怀疑生存的意义。当那些平凡真实足以感动万千市井百姓的故事,成为一些行业从业者展示阴暗并发挥肉色想像的载体,我感到万分悲凉。我只能祝愿,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人,终有一天会挣脱苦难,得到平凡而美丽的幸福。就像袁雪华,她其实得到了不少人的援助,包括那对娱乐城的老板夫妇。我想像得到袁雪华为什么拒绝他们提供的工作,但人家在被拒绝的情况下临走前还是坚持给了她1000元钱,虽然最终仍被拒绝了,却也算一种情义。这种情义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那么阴暗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