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传媒评论 > 正文
 

当汉语遭遇汗语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16:03 中国青年报

  伴随网络和动漫长大的年轻人,给古老的汉语言赋予了另类韵味

  实习生 朱玉 李婧

  除夕夜,不少人为了看电视剧《武侠外传》大结局,而把亿万人民关注的春晚抛在一边。80集的《武侠外传》,无厘头式的搞笑风格贯穿全剧,而剧中经典对白俯拾皆是,很多
甚至被《武》的“粉丝”大段大段地贴到了网络各大论坛,引来跟帖无数。其中诸多经典台词,时下已经成了不少年轻人的口头禅,最常见的,譬如“子曾经曰过……”等等。

  事实上,类似的这类

无厘头风格的语言,早就在年轻人中大行其道。比如,你听到一个年轻人排在长龙似的队伍后面买火车票时说了声“汗”,别以为他真的很热,其实“汗”是他对眼前的长龙感到震惊,对不知道何时能买到票感到无奈,或许还有对已经排了半天队的人表示佩服。

  赋予“汗”字这么多种图像化效果的,正是伴随网络和动漫长大的一代年轻人。“汗”字一出口,他们脑海中很自然浮现出一个

漫画人物背过脸去,头上暗暗冒出一滴滴冷汗的形象。因此,这一类的语言有了一个新名词来指代———“汗语言”。

  “汗语言”已经成为当今年轻人所使用的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FT”,本意来源于“Faint”,意指生理上的眩晕,但被年轻人缩写为FT之后,它就不是真晕了,而是在面对很多让人无话可说、无力改变的事情时,一种无奈、惊讶、不可理解等复杂情绪的表达———“一个男生,居然为了一块钱和女生吵起来,FT!”

  “汗语言”的兴盛无疑得益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年轻人在网上发言交流时,对便捷快速的追求,使得很多缩略词和谐音词在网络中大量流行,比如“鄙视”说成“BS”、“过奖”说成“果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为了制造诙谐效果,而故意创造出的“错别字词”,比如把“这样子”说成“酱紫”、把“非常”说成“灰常”等等。此外,日韩动漫、各地方言甚至突然爆发的灵感,都是“汗语言”的孵化地。

  这些迥异于“汉语言”的新鲜词汇,很大程度上都兴盛于互联网,又繁荣到了网下。从传播渠道,到语言特点,无疑都贴着年轻一族的标签。年轻人用它们交谈时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但在他们的父辈听起来,很可能就感到不知所云,年轻人凭借冲破陈旧语言的冲动,正在建构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话语体系。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李耀军在一家媒体文艺部门做编辑,也是一个“汗语言”使用者。几天前和朋友说好早晨6点碰面,结果一直到10点他还没晃出家门,赶紧发条短信给对方“我是个肉(慢)夹馍(磨蹭),还没出门,汗……”他自嘲:“‘汗’充分暴露出我迟到的惭愧,有事耽搁的无奈,还有心里发慌。要是再换个字表达出这些意思,还真不好换。”

  他认为,很多“汗语言”就是在找不到合适的词能表达意思的时候蹦出来的。他自称以前很少用这种语言,后来因为工作性质加上周围很多更年轻的同事影响,现在就连开会时也常说“一坨稿子”这种话。但他表示,自己工作圈子之外的同龄人当面用的就比较少,更多的是敲在键盘上。

  在“汗语言”的使用群体中,中学生群体可谓伴随网络长大的一代,网络和现实之间在他们眼里并没有那么深的沟壑。上高二的河南女孩胡娜班里的同学传纸条时,很习惯于添一个诞生于互联网又流行于手机短信的笑脸符号“:)”。女生们也经常会用“偶灰常灰常稀饭”来表示“我非常非常喜欢”。而在小学生中间,甚至还把“汗语言”用在作文中,以“MM”直接代替“女生”,直把老师看得一头雾水。

  随着“汗语言”在年轻人中流行迅猛,一些中学老师和学生家长开始担心这种状况会造成正统汉语言在他们中间的没落,甚至会在他们和社会上其他群体之间造成交流障碍。

  自己和周围的朋友也在使用“汗语言”的南京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张伟说,汗语言更多地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比如网络论坛,朋友聊天。但如果不分场合地滥用,很可能使整个社会文化重现美国上世纪70年代嬉皮士文化现象,充满一种颓废和萎靡。

  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应用语言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普教授看来,所谓的“汗语言”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和规范汉语抗衡的语言体系,“每一代年轻人都曾有过他们当年小范围的集团语言,我们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把自己戏称为‘4567’部队———一个月45块钱,7是一把锄头,6是一个粪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此类语言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入社会后更多的接触而淡出,所以不用担心它会造成和社会的交流障碍。”

  同时,张教授认为现在的“汗语言”又带有新时期的若干特色,特别是网络,加快了它们的传播力度、速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媒,网络用语当然要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毕竟网络越来越成为大众传播方式之一,其用语就要让大多数人能看懂。但他认为这种规范不应该是强制的,要积极引导,特别是要相信语言本身健康发展的内在机制,即约定俗成。

  商务印刷馆总编室的张戟对“汗语言”持开放的态度,她认为生活方式和社会经验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语言的变化,变化本身就是语言的属性。现在,“汗语言”的产生表现出量大、更新快、年轻人为主导的特点。“就像在经典文化之外也需要流行文化一样,‘汗语言’满足了年轻人的需要。”

  而对于什么样的“汗语言”能被更广泛地使用甚至收入词典,张伟和他的同学们笑说,“汗”倒还有望冲刺一下,但是“酱紫”就没指望了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