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学军
报纸的发行量是报纸质量、实力、影响力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体现。为了发行量,各报社都采取了很多不同的措施和手段。有的认为发行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而适度控制;有的是想不断超越自我和别人,但底气不足;有的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明明是发行量上不去还美其名曰不想上,自找台阶下;有的不择手段、挖空心思,甚至弄虚作假虚报发行量。
因此,报纸发行量不知给报社的发行人员、经营人员、办报人员带来了多少喜和忧。
发行量的表达形式
什么叫发行量?简言之,报纸发行的数量,但数量和数量之间区别很大。
1.计划发行量
凡办报者都会对自己报纸的发行量有一个追求的目标,且在每年下半年开始下一年度报纸征订时,就已确定了计划发行量,并在发行政策上予以体现。
2002年,《扬子晚报》发行政策中有这么一条:2002年一季度日均发行量与2001年一季度日均发行量相比,每超过一份,奖励3元。其实,每年一季度日均发行数往往是全年的基础,要求同比超过,说明了希望发行量上一个台阶,决策者的意图一目了然。而2003年的发行政策也有相似的一条,但奖励额度从每超过一份奖励3元变成奖励8元,表明决策者希望发行量再上一个更高台阶的决心。但我们在制定2006年的发行政策时发生了微妙变化:“2006年第一季度日均发行量以2005年第一季度日均发行量为基数,达到基数的给予每份3元奖励,达到基数80%以上的每份给予2元奖励,低于80%的不予奖励,高于基数的另给适当奖励。”报社领导的决心表达得一清二楚:不希望大幅下降,也不鼓励再度攀升,只希望持平。而上一年已过去,所以持平也罢,达到80%也罢,新一年还没到,但报纸日均发行量已有现实数据可考。这就是计划发行量,一旦确定,将会竭尽全力达到计划数。
2.实际发行量
计划发行量确定之后,大收订工作将全面展开。每年12月31日这个夜晚,无论是党报、子报、日报、晚报、都市报等等各报的发行部主任们都将不约而同地做一件事情——统计确认明天的份数。经过几个月的鏖战,新媳妇总要见公婆。1月1日的发行数量几乎就是这一年中的发行基数。虽然数字是在不断的变化,但整订数、零售数的基准线已基本确定,只是随着季节、天气等因素仍会适当浮动而已。同时,实际发行量还包括了补损报、赠阅报、自用报、工作报等,但这四项用报数量十分有限,一般不会超过总数的1/500。
3.有效发行量
这是一个难以确定又不得不认真对待的发行数据。一般讲,什么叫有效?读者需要就叫有效。但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报纸又作为二次销售的特殊商品,它的读者层次,读者阅读习惯,特别是读者的购买力等,都是统计和计算有效发行量的依据。为了争取更有效,各报都在发行政策上予以倾斜。比如《扬子晚报》2006年发行政策中确定:南京地区退报率为5%以内,苏南地区退报率为要数的2%以内,苏北地区退报率为零售要数的1%以内。换言之,在相对贫穷地区,通过几乎无退报来控制要数,达到优化结构的目的。而在希望保持一定水平和得到较大发展的苏南、南京地区则给予了较为宽松的要数环境。即便在经济发达地区,对中心城区上涨数量较大的还将另给奖励,这是调整发行结构,最大限度争取有效发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4.表现发行量
即有些报纸在广告刊例、宣传单页和各种公开场合声称的发行量。随着都市报的兴起,报业竞争日益加剧,为了吸引广告客户,增加收益,不少报纸在改变办报思路、提高办报质量的同时使出浑身解数,夸大发行量,其表现方式可谓五花八门。这种表现发行量,欺骗读者、消费者,扰乱报业市场秩序,危害极大。
发行量的大与小
发行量的大与小不是绝对的,参照物不同,结果不一样。在一个地市级,能发行10万份可能就很大了,而全国性报纸、省级报纸,特别是省级晚报、都市报,发行100万份也不应称其为大。
相对于国外,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还没有一张发行量大的报纸,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在全世界日报发行量前5名中没有一张中国报纸。以日本为例,这个弹丸之地的岛国,总人口不足中国的1/6,竟然发行着1200多种报纸,其发行密度堪称全球第一。当世界每千人每日平均还不到90份报纸时,日本每千人已拥有近600份报纸,日发行量超过400万份的就有4种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的日发行量更是突破1200万份。而国内,虽地大物博,但报纸的发行还没达到应有水平。几年前在《扬子晚报》日最高发行突破200万份座谈会上,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感慨到,《扬子晚报》面向江苏及周边地区发行,仅江苏就有7400多万人,发行量才200多万份,不足为奇,《扬子晚报》的发行空间仍很大!
发行量的虚与实
坦诚地讲,国内发行市场并不规范,尤其是对发行量的考评尚存许多误区。有的报社为了宣传的需要,争坐区域“老大”位置,可谓煞费苦心。
比如,以印刷数为依据,不管发出去和未发出去的,统称该报当日发行量;有的以发出数为依据,虽然退报率达到30%,甚至更高,也公开宣称当日发行量达到多少多少;有一家报社仅在江苏的几个市发行时,就号称覆盖江苏全省,在某市发行不到一万份时,其发行人员、广告业务员就异口同声称发行8万份;还有的40版的对开大报,仅售0.2元一份,再送价值1.5元的礼品,报纸确实发出去了很多,但成本呢,无人计算。每发行一份亏损近4元,这样的傻事也有人做,而且津津乐道——发行量达到XX万份!更有甚者,发行量不大,以“我的报纸质量高”,每份至少6.5人阅读,折算成人手一份,它的发行应该是一个什么数,它每期的阅读人数将是多少等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其实,真实的发行量统计并不难。从每天版数(看是否有因版数多,当废报卖也能赚钱来分析)、计划要数、给各印厂下达的印刷指标数、实际发出数、退报率等几个环节的报表即可一目了然,再以月或季日均数为依据,即可得出该报日均实际发行数。
总之,关于发行量,各报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追求的目标不一样,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无论发行量的大与小、虚与实,其影响计划发行量的,往往由追求的期望值来决定;影响实际发行量的,往往是政策因素和外界竞争格局;影响有效发行量的,往往是报纸质量和数据分析;影响表现发行量的,往往只有诚信。而诚信是企业生存之本。应该清醒认识到就报纸本身而言,没有发行量,哪来的影响力?没有影响力,怎么体现价值?要体现价值就必须有相对较高的发行量来支撑。当然,发行量应该是在规范发行市场的前提下经过权威部门的论证,通过良性竞争而得来的真实、客观、准确的数据。否则,以失去媒体公信力为代价的虚报发行量是不值得提倡的,也没有任何正面效应。
(作者系《扬子晚报》发行部主任)
责任编辑 史占旗
|